资源描述:
《传播政治经济学的学术脉络与人文关怀_曹晋》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32·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5期话语权与媒介使用权·栏目特邀主持人:陈晓律教授·主持者言:在当今世界,由于各种媒介的迅速发展,并将其影响力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一种此前不太为人们关注的权力,即所谓“话语权”开始受到了各类学术研究和政治研究的重视。从传播学的角度看“,话语权”是一项基本人权。由于现代社会中威力最强大的话语平台是大众媒介,所以“话语权”与“媒介使用权”是密不可分的。话语权是一种人权,就肯定是一种权利,但从本质上分析,它更是一种权力。“话语”自身的特殊性决定了话语权的内涵不会停留于“权利”的层面,权力才是话语权更深刻的归属。福柯认为“
2、:话语意味着一个社会团体依据某些成规将其意义传播于社会之中,以此确立其社会地位,并为其他社会团体所认识的过程。”在中国日益开放、与世界各国发生更紧密联系的今天,话语权的问题开始以一种前所未有的重要性闯入了我们的生活。2008年的中国人或许对这一点有更加深刻的体会。在奥运之前的几个月中,中国发生了许多事情,而中西方对这些事情截然不同的报道,使人们对话语权有了更鲜明的感性认识。换言之,话语权是一种霸权,谁控制了某一领域的话语权,谁就控制了某一领域的主导权,谁也就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真理”的解释权。本专栏发表的两篇文章,从不同的角度涉及了话语权的问题。两篇文章的视角都各
3、具特色,并建立在扎实的材料基础之上,相信读后会使我们对话语权的探讨产生更加浓厚的兴趣。传播政治经济学的学术脉络与人文关怀曹晋赵月枝摘要:传播政治经济学是传播学的重要研究流派之一,其学术发展与资本主义体系在全球范围内的建立、急剧扩张以及与之相抗争的社会运动的发展密切相关。这一学派不仅弥补了侧重行政导向与市场导向的美国主流传播研究之缺失,而且解构了主流传播研究的知识生产与社会权力关系。传播政治经济学对当前资本主义高度商业化、集中化、去管制化、国家化的传播制度与传播现象进行了深刻的批判,体现出全球传播政治经济学学者们在不同层面与场域所进行的超越资本主义的社会转型的各种努
4、力。关键词:传播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媒介帝国主义;受众商品论每一种学术思想的发端都不是孤立于社会情境的,20世纪后半期至今在西方传播学术领域中颇有建树的传播政治经济学也不例外,其学术发展与资本主义体系在全球范围内的建立、急剧扩张以及与之相抗争的社会运动的蓬勃发展密切相关。同时,任何一个学科身份与地位的确立,除收稿日期:2008206227基金项目:上海市教委“曙光”计划项目(KBH3353545)作者简介:曹晋,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上海200433)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批判传播理论、媒介与社会性别、书刊出版实务研究;赵月枝,加拿大SimonFraser大学传播
5、学院(加拿大温哥华V5AIS6)教授,全球传播政治经济学加拿大国家教授,博士,主要从事传媒政治经济学、全球化与国际传播、新闻媒介分析与批评研究。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5期·33·了其内在学理与研究路径的充实与丰富之外,更重要的推进泉源还在于社会行动与实践力量的相互建构,以及学术流派之间的对话与交锋。莫斯可以商品化、空间化和结构化)切入传播政治经济学的学理分析①;赵月枝把传播政治经济学对传播与社会权力关系的分析模式解构为语境、图绘、衡量与干预②四个相互关联的主要组成部分;曹晋与赵月枝主编的《传播政治经济学英文读本》则以传播政治经济学所主要关切的研究议
6、题为核心③,分别从该学派的历史起源与理论基础,方法思索与跨学科对话,广告的权力与受众商品的塑造,产权与盎格鲁———美国语境下的控制、资本、国家与其他社会力量,资本主义整合的全球、民族与本土动力,转型的场域、能动性与进程等六个方面建构这个学派批判性的阐释路径。针对当前中国内地传播学界对此学派涉猎甚少的情况,本文对传播政治经济学的学术思想渊源与脉络发展、人文关怀进行宏观总结,希望中国传播学界在美国实证主义传播研究遗产之外,以詹森的“谦逊”精神④在新闻传播学园地展开多重研究取向的创造性对话和学术探索活动。一、传播政治经济学的马克思主义学术指向自从资本主义产生的那一天起,
7、资本主义在带来社会生产力的飞速发展和社会财富的高度积聚的同时,也带来了剥削、压迫、不平等和血腥,包括殖民暴力、法西斯主义、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和对人类赖以生存的文化与生态系统的侵蚀。因此,意识形态和资本主义制度的再生产、不平等的社会关系在社会文化领域的构建和合法化、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所言的统治阶级的思想是如何成为占统治地位的思想的问题,就成了一个半世纪以来坚持马克思主义批判学说的学者们上下求索的问题。这些学者们不断从各自社会情境的“当代性”出发,讨论马克思理论的内容指向和实践品格。马克思理论文本历经着不同国籍学者的解读、诠释与实践,已在世界范围
8、内形成了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