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丰都县近50年高温伏旱变化特征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丰都县近50年高温伏旱变化特征研究摘要:通过对丰都县1959〜2012年54a间的观测资料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丰都县从90年代前后的出现情况比较来看,伏旱的出现频率有降低的趋势,90年代前出现的频率明显高于90年代后;一般伏旱的出现频率比较接近,重伏旱的出现频率降低。但仍然是不得不进行防御确保大春作物丰产的关键。充分利用伏旱前的降水天气,做好蓄水保水;加大森林覆盖面积,减少水土流失;选择合适的作物品种,合理布局作物;采取回避的方式防御高温伏旱的危害。关键词:丰都;高温;伏旱;变化特征;分析中图分类号:P468文
2、献标识码:A引言丰都县地处四川盆地东部边缘,三峡库区腹心。长江横贯县境,全县地貌以山地为主,山区约占全县面积的3/5。在气候变暖已成为气候变化的主要特征的大背景下,丰都县境内地势东南高,西北低,山脉东北至西南走向,山脉和丘陵、山间平坝相间分布,形成“四山夹三槽”的地貌特征,又是影响丰都县气候状态、决定丰都县气候的重要因素。气候变化和特殊的地理环境,导致了丰都县高温干旱、雾害、冰雹、大风、低温、连阴雨、雷电灾害等气象灾害的频繁发生。其中高温干旱是影响最大的气象灾害。干旱在丰都县有冬旱、春旱、夏旱、伏旱、秋旱之分,
3、其中伏旱是丰都县农业生产的一大主要障碍因子,其发生的早迟强弱,对全县大春粮食作物产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比如2006年7月8日到9月4日,235°C高温日数达52d,237°C暑热日数达42d,240°C酷热日数达14d,9月4日极端最高气温达38.4°Co全县31个乡镇均出现严重旱情,农经作物受旱面积46200hm2(其中绝收面积11387hm2),干旱高温造成73.5万人受灾,39.1万人、37.9万头牲畜饮水困难。全县现蓄水总量仅为0.105亿m3,实际蓄水量占应蓄水量15%,高温干旱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达17
4、850万元,其中农业损失12165万元。1资料来源气候资料来自丰都县国基本观测站1959〜2012年54a的观测资料,农业气象灾害资料来自丰都县民政局、县农业局、县防洪办、县气象局等单位的灾害调查资料以及《丰都县县志》整编资料。通过对原始资料的统计分析,找出丰都县54a来的伏旱气候变化规律,以及伏旱气候变化对灾害的影响。2丰都县1959〜2012年伏旱变化特征根据重庆市气象局关于干旱定义,伏旱时间跨度为6月下旬至9月上旬。伏旱强度划分为一般旱(20〜29d)、中等旱(30〜39d)和重旱(I>40d),其中还包
5、含早期总雨量和早期高温天数限制。丰都县伏旱平均开始时间是7月中旬,持续时间20〜73d,平均天数是40d。历年高温天数14〜63d,平均天数38do2.1丰都伏旱年代变化特征干旱在丰都县发生是较为普遍的。从表1对全县干旱的统计情况来看,伏旱是发生最多的,54a间有44a不同程度的发生,出现频率81%o其中1959年、1978年、2001年、2006年是较重的。在54a中,其中重伏旱出现14a,频率26%。一般伏旱、中等伏旱出现30a,频率55%。从表1可以看出伏旱在90年代以前的年份中出现伏旱的频率较高,达88
6、%,在90年代后出现伏旱的频率为73%,从90年代前后的出现情况比较来看,90年代前出现的频率明显高于90年代后,伏旱的出现频率有降低的趋势。90年代以前的年份中一般伏旱、中等伏旱的出现频率为57%,严重伏旱的出现频率为30%o90年代后的年份中一般及中等伏旱的出现频率为54%,重伏旱的出现频率为18%。一般伏旱的出现频率比较接近,重伏旱的出现频率明显降低。2.2丰都伏旱随高度变化特征根据伏旱强度计算公式得出丰都县伏旱随高度的变化情况,海拔400m以下伏旱强度指数为1.321;400〜700m为0.984;70
7、0〜1000m为0.406;21000m为0.360。从这可以看出随海拔高度的增高伏旱强度就递减。2.3丰都伏旱与高温关系特征高温往往伴随伏旱出现,也是影响大春作物产量的又一重要因子。高温的出现不一定有伏旱,但是因伏旱的产生而加剧了高温的强度。丰都县极端最高气温达43.5°Co在53a中年最高气温最低37.9°CO丰都年最高气温在4(TC以上的有31a,在381以下的只有la。$40°C的日数最多有14d,分别是1959年、2006年、2010年。N35°C的日数最多是2006年有63d,最少是1994年有14
8、do从高温发生的时段来看主要为7月下旬和8月上旬为发生的主要时段。随海拔高度的增加强度逐渐减弱。3抗御伏旱高温的对策建议冬天应搞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加固水库、塘坝。实行灌溉配套,提高水资源利用率;积极做好人工影响天气工作。旱天进行人工降雨作业,缓解或解决农田干旱并从天空取水入库;做好天气预报,强化气象服务,建立健全灾害性天气的"监测、预警、信息服务系统”,灾害来临时,及时发布气象灾害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