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轮作体系作物—土壤—肥料氮素特征研究

不同轮作体系作物—土壤—肥料氮素特征研究

ID:33481582

大小:3.80 MB

页数:63页

时间:2019-02-26

不同轮作体系作物—土壤—肥料氮素特征研究_第1页
不同轮作体系作物—土壤—肥料氮素特征研究_第2页
不同轮作体系作物—土壤—肥料氮素特征研究_第3页
不同轮作体系作物—土壤—肥料氮素特征研究_第4页
不同轮作体系作物—土壤—肥料氮素特征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不同轮作体系作物—土壤—肥料氮素特征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万方数据分类号:密级:S157.4单位代码:!鱼Q墨鱼学号:2Q113不同轮作体系作物一土壤一肥料氮素特征研究NCharacteristicsofCrop--Soil··FertilizerContinuumsofDifferentRotationSystems学位申请人:徐明杰指导教师:张丽娟教授巨晓棠教授学科专业:土壤学学位类别:农学硕士授予单位:河北农业大学答辩日期:二。一四年五月二十九日万方数据独创性声明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

2、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洹j匕盛些太堂或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学位论文作者签名:缘Fk签字日期:纱彤年s月加日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泣立堡塞些盘鲎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塑兰堡盛些盘堂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

3、编学位论文。(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徐护豫导师签名:≯劢鳓签字日期:甲佯年r月妒日签字日期:加心年f月如日学位论文作者毕业后去向:工作单位:通讯地址:电话:邮编:万方数据摘要fI/IJllllllIPPIJIIIIllllllllllllUPPI/lllllPPIIIJY2669093本研究选择以曲周为代表的华北平原为研究对象,在五个不同轮作(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传统管理种植体系(Con.W/M);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优化管理种植体系(Opt.W/M);冬小麦/夏玉米.春玉米两年三熟优化

4、管理种植体系(W/M.M);冬小麦/夏大豆-春玉米两年三熟优化管理种植体系(W/B—M);春玉米一年一熟优化管理种植体系(M))长期定位试验中,设置uN微区,利用15N示踪技术,分析优化水肥管理、增加土壤碳归还、固氮作物种植等措施对作物氮吸收、土壤残留及损失的影响及内在关系,探讨不同轮作体系中化肥氮的“作物吸收.土壤残留一损失”的变化,解析作物花前花后氮素利用、转移规律,分析肥料氮、土壤氮与作物氮之间的关系,追踪分析氮肥在当季及后茬作物中的去向,寻找既能满足华北平原粮食需求又能减少地下水消耗的可持续种植体系,为该地区高产体系

5、氮肥优化管理提供合理依据及技术支撑。主要结果如下:(1)作物地上部各器官土壤氮的积累及向籽粒的转移量均显著高于肥料氮,土壤氮是作物的主要氮源,本试验中冬小麦、夏玉米、夏大豆及春玉米土壤氮的累积量分别占74%、70%、90%和80%。本研究中小麦籽粒氮素大部分来自于花前积累;与小麦不同,夏玉米和春玉米各器官向籽粒中的氮素转移量占籽粒氮素的34.63%一57.74%,玉米籽粒中氮素只有50%左右来自于花前积累,基施高氮对作物产量形成作用不大;与干物质累积量相一致,夏大豆花前各器官累积氮素较少,花后各器官向籽粒的贡献率仅有16.8

6、0%。(2)Con.W/M处理硝态氮含量随土壤深度先增加后减小,传统处理高施氮肥,40—140cm硝态氮含量显著高于其他优化处理,出现了向下淋洗现象,其中40—60cm处出现累积峰,峰值为71.96mg/kg。Opt。W/M表层含量较高为55.17mg/kg,随土壤深度的增加硝态氮含量逐渐减小,大量氮肥累积在土壤表层。夏玉米和夏大豆收获后,两处理自上而下硝态氮含量变化幅度不大,各土层处理问差异不明显;W/M—M处理表层O-20cm硝态氮含量最高为33.88mg/kg,100—120cm处出现小的累积峰,峰值为13.66mg/

7、kg;W/B.M处理呈现40cm以下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140—160cm处出现累积峰,峰值为13.72mg/l(g,部分硝态氮随水向下运移。M处理在6.40—10.59mg/kg之间波动,由于春玉米的多次分期优化追肥使得肥料被作物高效利用,随水向下运移很少。Con.W/M原子百分超在40—100cm出现了明显的累积,高量施氮导致高残留;而且40—140cm显著高于其他优化处理,肥料氮发生了明显淋洗。其他轮作体系均表现为原子百分超随土壤深度增加而逐渐减小,与剖面硝念氮不同的是W/M—M轮作体系自上至下”N丰度均较小,肥料氮低

8、量残留。(3)一个轮作结束后氮肥三条去向均表现为:土壤残留>作物吸收>损失。随施氮量的增加,土壤残留量及损失量均增加,但作物吸收量增加到一定值就不再增加。Con.W/M处理作物吸收、土壤残留和损失的比例约为2:6:2,Opt.W/M、W/M—M和W/B.M三轮作比例约为3:5:2,M轮作为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