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国审品种第542号

ID:33479299

大小:152.50 KB

页数:61页

时间:2019-02-26

2005国审品种第542号_第1页
2005国审品种第542号_第2页
2005国审品种第542号_第3页
2005国审品种第542号_第4页
2005国审品种第542号_第5页
资源描述:

《2005国审品种第542号》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公告第542号   “川农19”等22个小麦品种和“秦优9号”等19个油菜品种业经第一届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审定通过,现予公告。             二○○五年九月十五日 审定编号:国审麦2005001品种名称:川农19(区试代号:R88)选育单位:四川农业大学品种来源:黔1104A/R935省级审定情况:2003年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特征特性:春性,中熟,全生育期平均188.2天。幼苗匍匐-半匍匐,分蘖力强,苗叶常反卷、中裂,叶色深绿,腊粉重。株高80厘米左右,植株整齐,成株叶较直,

2、株型略开张。穗圆锥形,短芒或曲芒,白壳,红粒,籽粒半角质-角质,较饱满。平均亩穗数23.0万穗,穗粒数39.2粒,千粒重42.8克。接种抗病性鉴定:条锈病免疫,慢叶锈病,中感白粉病和赤霉病。2003年、2004年分别测定混合样:容重774克/升、784克/升,蛋白质(干基)含量13.1%、13.4%,湿面筋含量28.2%、28.8%,沉降值26.3毫升、25.8毫升,吸水率53.4%、54.1%,面团形成时间2.9分钟、2.2分钟,稳定时间3.4分钟、3.0分钟,最大抗延阻力320E.U.、227E.U.,拉伸面积75.7平方厘米、

3、61.5平方厘米。产量表现:2002-2003年度参加长江上游冬麦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317.5公斤,比对照川麦107增产4.1%(极显著);2003-2004年度续试,平均亩产373.9公斤,比对照川麦107增产7.2%(极显著)。2004-2005年度参加生产试验,平均亩产300.7公斤,比对照增产0.5%。栽培技术要点:立冬前后播种,每亩适宜基本苗11万~14万苗,在较高肥水条件下栽培。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长江上游冬麦区的四川、重庆、贵州、云南、陕西南部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麦200500

4、2品种名称:扬麦17(区试代号:扬01-116)选育单位: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品种来源:92F101/川育21526特征特性:春性,中熟,全生育期平均210.2天。幼苗直立,分蘖力中等,成穗率较高。株高90厘米左右,株型较松散,穗层欠整齐,熟相好。穗长方型,长芒,白壳,红粒,籽粒半角质,饱满度中等。平均亩穗数31.1万穗,穗粒数36.4粒,千粒重36.5克。抗寒性与对照相当,抗倒伏能力一般。接种抗病性鉴定:高抗条锈病,中抗白粉病、赤霉病,慢秆锈病,中感纹枯病,高感叶锈病。2003年、2004年分别测定混合样:容重797克/升

5、、804克/升,蛋白质(干基)含量13.53%、14.58%,湿面筋含量32.1%、32.0%,沉降值39.0毫升、38.8毫升,吸水率57.0%、56.8%,面团形成时间3.5分钟、5分钟,稳定时间3.5分钟、4.5分钟,最大抗延阻力275E.U.、450E.U.,拉伸面积73平方厘米、113.4平方厘米。产量表现:2002-2003年度参加长江中下游冬麦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316.2公斤,比对照扬麦158增产5.3%(极显著);2003-2004年度续试,平均亩产404.2公斤,比对照扬麦158增产1.0%(不显著)。2004-

6、2005年度参加生产试验,平均亩产369.6公斤,比对照扬麦158增产1.5%。栽培技术要点:适播期10月下旬至11月初,每亩适宜基本苗15万苗左右,注意防治赤霉病、纹枯病及穗期蚜虫。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安徽和江苏两省的淮南地区、湖北省的鄂北麦区中上等肥力水平田块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麦2005003品种名称:郑麦366选育单位: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品种来源:豫麦47/PH82-2-2特征特性:半冬性,早中熟,成熟期比对照豫麦49号早1~2天。幼苗半匍匐,叶色黄绿。株高70厘米左右,株型较

7、紧凑,穗层整齐,穗黄绿色,旗叶上冲。穗纺锤型,长芒,白壳,白粒,籽粒角质,较饱满,黑胚率中等。平均亩穗数39.6万穗,穗粒数37粒,千粒重37.4克。越冬抗寒性好,抗倒春寒能力偏弱,抗倒伏能力强,不耐干热风,后期熟相一般。接种抗病性鉴定:高抗条锈病和秆锈病,中抗白粉病,中感赤霉病,高感叶锈病和纹枯病。田间自然鉴定,高感叶枯病。2004年、2005年分别测定混合样:容重795克/升、794克/升,蛋白质(干基)含量15.09%、15.29%,湿面筋含量32%、33.2%,沉降值42.4毫升、47.4毫升,吸水率63.1%、63.1%,

8、面团形成时间6.4分钟、9.2分钟,稳定时间7.1分钟、13.9分钟,最大抗延阻力462E.U.、470E.U.,拉伸面积110平方厘米、104平方厘米。属强筋品种。产量表现:2003-2004年度参加黄淮冬麦区南片冬水组区域试验,平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正文描述:

《2005国审品种第542号》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公告第542号   “川农19”等22个小麦品种和“秦优9号”等19个油菜品种业经第一届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审定通过,现予公告。             二○○五年九月十五日 审定编号:国审麦2005001品种名称:川农19(区试代号:R88)选育单位:四川农业大学品种来源:黔1104A/R935省级审定情况:2003年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特征特性:春性,中熟,全生育期平均188.2天。幼苗匍匐-半匍匐,分蘖力强,苗叶常反卷、中裂,叶色深绿,腊粉重。株高80厘米左右,植株整齐,成株叶较直,

2、株型略开张。穗圆锥形,短芒或曲芒,白壳,红粒,籽粒半角质-角质,较饱满。平均亩穗数23.0万穗,穗粒数39.2粒,千粒重42.8克。接种抗病性鉴定:条锈病免疫,慢叶锈病,中感白粉病和赤霉病。2003年、2004年分别测定混合样:容重774克/升、784克/升,蛋白质(干基)含量13.1%、13.4%,湿面筋含量28.2%、28.8%,沉降值26.3毫升、25.8毫升,吸水率53.4%、54.1%,面团形成时间2.9分钟、2.2分钟,稳定时间3.4分钟、3.0分钟,最大抗延阻力320E.U.、227E.U.,拉伸面积75.7平方厘米、

3、61.5平方厘米。产量表现:2002-2003年度参加长江上游冬麦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317.5公斤,比对照川麦107增产4.1%(极显著);2003-2004年度续试,平均亩产373.9公斤,比对照川麦107增产7.2%(极显著)。2004-2005年度参加生产试验,平均亩产300.7公斤,比对照增产0.5%。栽培技术要点:立冬前后播种,每亩适宜基本苗11万~14万苗,在较高肥水条件下栽培。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长江上游冬麦区的四川、重庆、贵州、云南、陕西南部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麦200500

4、2品种名称:扬麦17(区试代号:扬01-116)选育单位: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品种来源:92F101/川育21526特征特性:春性,中熟,全生育期平均210.2天。幼苗直立,分蘖力中等,成穗率较高。株高90厘米左右,株型较松散,穗层欠整齐,熟相好。穗长方型,长芒,白壳,红粒,籽粒半角质,饱满度中等。平均亩穗数31.1万穗,穗粒数36.4粒,千粒重36.5克。抗寒性与对照相当,抗倒伏能力一般。接种抗病性鉴定:高抗条锈病,中抗白粉病、赤霉病,慢秆锈病,中感纹枯病,高感叶锈病。2003年、2004年分别测定混合样:容重797克/升

5、、804克/升,蛋白质(干基)含量13.53%、14.58%,湿面筋含量32.1%、32.0%,沉降值39.0毫升、38.8毫升,吸水率57.0%、56.8%,面团形成时间3.5分钟、5分钟,稳定时间3.5分钟、4.5分钟,最大抗延阻力275E.U.、450E.U.,拉伸面积73平方厘米、113.4平方厘米。产量表现:2002-2003年度参加长江中下游冬麦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316.2公斤,比对照扬麦158增产5.3%(极显著);2003-2004年度续试,平均亩产404.2公斤,比对照扬麦158增产1.0%(不显著)。2004-

6、2005年度参加生产试验,平均亩产369.6公斤,比对照扬麦158增产1.5%。栽培技术要点:适播期10月下旬至11月初,每亩适宜基本苗15万苗左右,注意防治赤霉病、纹枯病及穗期蚜虫。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安徽和江苏两省的淮南地区、湖北省的鄂北麦区中上等肥力水平田块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麦2005003品种名称:郑麦366选育单位: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品种来源:豫麦47/PH82-2-2特征特性:半冬性,早中熟,成熟期比对照豫麦49号早1~2天。幼苗半匍匐,叶色黄绿。株高70厘米左右,株型较

7、紧凑,穗层整齐,穗黄绿色,旗叶上冲。穗纺锤型,长芒,白壳,白粒,籽粒角质,较饱满,黑胚率中等。平均亩穗数39.6万穗,穗粒数37粒,千粒重37.4克。越冬抗寒性好,抗倒春寒能力偏弱,抗倒伏能力强,不耐干热风,后期熟相一般。接种抗病性鉴定:高抗条锈病和秆锈病,中抗白粉病,中感赤霉病,高感叶锈病和纹枯病。田间自然鉴定,高感叶枯病。2004年、2005年分别测定混合样:容重795克/升、794克/升,蛋白质(干基)含量15.09%、15.29%,湿面筋含量32%、33.2%,沉降值42.4毫升、47.4毫升,吸水率63.1%、63.1%,

8、面团形成时间6.4分钟、9.2分钟,稳定时间7.1分钟、13.9分钟,最大抗延阻力462E.U.、470E.U.,拉伸面积110平方厘米、104平方厘米。属强筋品种。产量表现:2003-2004年度参加黄淮冬麦区南片冬水组区域试验,平

显示全部收起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