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3426048
大小:54.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2-25
《中国高考令世界感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中国高考令世界感慨摘要:2006年6月13日...对中国高考的很多批评属于浅层的不理解,比如,很多外国人的第一感觉就是"残酷",因为这样激烈的竞争他们过去没见过.韩国庆熙大学中国工商管理科主任...关键词:高考,高考的类别:其它来源:牛档搜索(Niudown.COM) 本文系牛档搜索(Niudown.COM)根据用户的指令自动搜索的结果,文中内涉及到的资料均来自互联网,用于学习交流经验,作品其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牛档搜索(Niudown.COM)赞成本文的内容或立场,牛档搜索(Niudown.COM)不对其付相应的法律责任!窗体顶部时间:2006年06月13日07:12我
2、来说两句(97) 窗体底部【来源:中青在线】 让学生承受巨大压力,也提供了“刚性”的公平竞争机会 全世界最大规模的升学考试,又一次在中国上演并谢幕,光考生就950万人,相当于欧洲一个中等国家。它肯定是中国目前最平等的竞争舞台,但历年来国内外对它的批评却极其尖锐。全世界了解和不了解中国的人都认为这样的高考太过分了,但没有一个人能明确地告诉我们,在中国的现实下,除了这样的高考,我们能用什么办法保证教育资源分配的公正。中国的高考太轰轰烈烈了,它从一个很特殊的角度,向世界展示着现代中国。 中国高考以“残酷”闻名 对中国高考的很多批评属于浅层的不理解,比如,很多外国人的第一感觉就是
3、“残酷”,因为这样激烈的竞争他们过去没见过。韩国庆熙大学中国工商管理科主任教授姜栽植深有感触地说:“我在中国看过高考,简直就像一场‘战争’。”美联社6月7日挑了个极端负面的例子,描绘中国考生在高考前承受的巨大压力,标题触目惊心:《自杀:中国学生的压力标志》。 从委内瑞拉来北京留学的埃雷娜常听中国同学说起他们中学时的生活,觉得“太辛苦了”。在委内瑞拉,很多人从幼儿园到高中都是在同一所学校上的,中间不用升学考试。高中毕业后也有一个申请高校的全国性考试,但通常他们只用不到半年的时间为这场考试做准备。埃及爱资哈尔大学中文系主任阿齐兹告诉记者,跟中国学生比起来,埃及学生太幸福了。他们没有
4、高考制度,理论上任何一个中学生都可以上大学,只要通过在高中最后一学期的统一考试;如果通不过,还有三次补考机会,再不济也可以上比较差一些的大学。 据美国教育部官员介绍,美国也没有统一的高考,仅有一项全国统一的水平测试SAT,这项考试在上中学时就可以参加,而且一年可以考7次,学生选择自己最满意的一次成绩寄送大学。在美国的SAT考场上,看不到像中国那样硝烟弥漫的紧张气氛。一位定居美国休斯敦的华裔母亲日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她的女儿参加SAT考试时,怎么报名,怎么准备,甚至她哪天参加了考试,“我这个做母亲的根本就不知道!” 但是,一位曾留学美国的中国学者并不觉得这样的差别值得大惊小怪
5、。因为世界上没有完美无缺的考试制度,压力大了固然会出现一些问题,但压力与成绩往往是成正比的。论基础知识的功底,中国学生就总体而言无疑是世界上最优秀的,美英学生难以望其项背。至于委内瑞拉、埃及那样的国家,他们的学生水平更无法与中国学生相比。英国教授评高考制度 还有一些批评是带有分析的,但分析的材料显然离中国的现实太远。英国工程院院士、布鲁内尔大学副校长宋永华教授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认为中国高考制度存在以下不合理之处: 第一,一次统考定终身。他说,中国大学只按分数线取人。在英国高考分两次,而大学申请表上还有初中毕业会考的9门成绩,此外,还有学生自传,包括为什么对所选专业感兴趣,
6、有什么业余经历等;另附老师的推荐信,这样可以较好地考核学生的整个中学阶段。 第二,中国现在实行的是统一试卷,文、理科分别是3+X,科目设置太单一,无助于多种人才的培养。英国学生高考有很大的选择,一般从27门课中选出3门主课,再选2门不相关的副课。3门主课的组合很灵活,个别艺术类的甚至可以不选数学,选择IT、音乐、美术等。虽然每个学生只学3门,但集合起来,适应了不同学科广泛的专业需求,同时,学生的个人兴趣和能力也得到了重点培养。 第三,在填报志愿上,中国学生压力很大,因为如果第一志愿不保,就会差别很大。英国申请大学时可以报5—6个志愿,可能会同时接到好几所大学有条件录取的通知,
7、学生再从中挑选。 这位教授的话不无道理,英国高等教育体制确实有值得借鉴之处。不过,这些体制要搬来中国很困难,因为中国每年的考生也许是英国的几十倍,如今一场高考就需要动员全中国几乎所有的中学和大学教师力量来组织,如果要实施英国式的细致的录取程序,短期内并不现实。 高考指挥棒压制人格成长 高考不改,应试教育就不可能有大的改观。宋永华教授说,中国发展需要多种多样的人才,现在中国的中小学教育都围绕着高考指挥棒转,培养的都是应付考试的能力,不能满足社会需求。曾在北京教过英语的美国人克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