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汽车修理管理系统的开发 毕业论文 (2)》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汽车修理管理系统的开发摘要伴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普及,计算机进入了很多人的日常生活并且在企业的生产管理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从当今世界的发展情况来看,原有的生产管理技术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企业的生产发展需要,我们必须利用现代化的科技手段来控制和管理整个汽车运行过程,以达到开源节流,减员增效的目的,从而推动企业向良性,有序的方向发展。怎样去适应这种生产发展,怎样合理地利用计算机资源,是目前大多数企业寻求稳定持续发展的大课题。所以能否合理地利用计算机资源已成为衡量企业是否能够稳定持续发展的重要标准。但因为每一种生产特点的不同,所以每个企业对自己生产的流程控
2、制与统计都有各自的不同要求。这就要求企业找到一种满足自己需求的软件。于是,我针对汽车维修开发了这个软件---汽车维修运营管理系统软件。用来针对在汽车运行过程当中处理维修的运营管理。在这个软件的开发过程当中我得到了工厂管理人员的鼎力支持,确定了软件的功能要求,即是本软件的维修分析。在维修分析的基础上,写出了软件的详细设计过程。从目前的运行情况来看,该软件具有一下几点实用价值:1、用户界面简洁,友好。2、操作简单,快捷。3、报表大方美观。4、能将车间里该维修的生产管理数据生成报表,实用性强。设计过程中多次引用ADO控件、SQL语言,解决了可视化操作界面与
3、数据库信息频繁录入与调用的困难问题,提高了数据库数据录入调用的可靠性与方便性。系统中运用access查询功能的SQL查询语句解决了系统浏览界面日期查询功能实现的关键技术难点,提高了管理人员与汽车客户的查询搜索速度。本系统使用Visual第19页共20页Basic来开发编程,后台数据库则采用access创建,合理将可视化事件触发操作界面与数据库数据关键字:计算机技术、管理、汽车修理、软件第一章:课题意义综述汽车修理管理系统是一个汽车修理行业不可缺少的部分,它的内容对于企业的管理者和技术工人来说都至关重要,所以汽车修理系统应该能够为用户和工人提供充足的信
4、息和快捷的查询手段。但一直以来人们使用传统人工的方式进行管理和记录,这种管理方式存在着许多缺点,如:工作效率低、另外时间长,将浪费大量的文件和数据,这对于查找、结算都带来了不少的困难。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计算机科学日渐成熟,其强大的功能已为人们深刻认识,它已进入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作为计算机应用的一部分,使用计算机对汽车修理的信息进行管理,具有着手工管理所无法比拟的优点.例如:检索迅速、查找方便、可靠性高、存储量大、保密性好、寿命长、成本低等。这些优点能够极大地提高汽车修理管理的效率,也是企业的科学化、正规化管理,与世界接
5、轨的重要条件。因此,使用VFP6.0开发这样一套管理软件成为很有必要的事情,在下面的各章中我们将以开发一套汽车修理管理系统,简单介绍其开发过程和所涉及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第19页共20页第二章:汽车修理管理系统课题可行性分析经济上的可行性:同时我国汽车制造业以平均每年24.5%的速度高速增长,预计到2010年汽车保有量将达到5600万辆。2004年国家相继出台了《汽车产业发展政策》、《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汽车贷款管理办法》《乘用车燃料消耗限值》等政策法规。一系列政策的出台,更加刺激了汽车产业的发展。在汽车产
6、业的带动下,预计到2005年年底,汽车维修行业的产值可达400亿元。与汽车维修相关的汽车美容、汽车装饰、汽车养护项目也将会随之发展起来。可以看出,汽车维修行业还是有利可图的,发展前景是非常好技术上的可能性: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计算机科学日渐成熟,其强大的功能已为人们深刻认识,它已进入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作为计算机应用的一部分,使用计算机对汽车修理的信息进行管理,具有着手工管理所无法比拟的优点.例如:检索迅速、查找方便、可靠性高、存储量大、保密性好、寿命长、成本低等。这些优点能够极大地提高汽车修理管理的效率,也是企业的科学化
7、、正规化管理,与世界接轨的重要条件。因此,使用VFP6.0开发这样一套管理软件非常可能和可行的事情。第19页共20页第三章:汽车修理管理系统研究的组成及要求汽车修理管理系统研究的组成⑴汽车修理管理系统数据表的规划及表结构设计;⑵汽车修理各类数据的录入、编辑界面的设计与编程(计有:数据登录、修改、整理、浏览、校验等工作);⑶季度零件订货子系统的设计与编程(数据登录、修改、整理、浏览、校验等工作);⑷汽车修理发票和工资月报表打印模块的设计与编程。汽车修理管理系统研究的要求:1、时间经济性。优化逻辑设计与物理设计,使系统运行效率高,反映速度快。2、可靠性。
8、能连续准确的处理业务,有较强的容错能力。3、可理解性。用户容易理解和使用该系统。4、可维护性和适应性。系统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