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古文字典》引近代汉字资料辨误

战国古文字典》引近代汉字资料辨误

ID:33339629

大小:365.0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9-02-24

战国古文字典》引近代汉字资料辨误_第1页
战国古文字典》引近代汉字资料辨误_第2页
战国古文字典》引近代汉字资料辨误_第3页
战国古文字典》引近代汉字资料辨误_第4页
战国古文字典》引近代汉字资料辨误_第5页
资源描述:

《战国古文字典》引近代汉字资料辨误》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戰國古文字典》引近代漢字資料辨析(首發)梁春勝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已故著名古文字學家何琳儀先生編著的《戰國古文字典——戰國文字聲系》(下文簡稱《字典》),是我國第一部戰國文字方面的綜合字典。該書集戰國文字研究之大成,通過“以韻部爲經,以聲紐爲緯,以聲首爲綱,以諧聲爲目,兼及分域”(卷首序言)的編排方法,將紛繁複雜的戰國文字編排得井然有序。作者按語常常引用甲骨文或金文原形,藉以貫通文字源流,尤便初學。筆者學習戰國文字,就是以此書作爲入門向導,獲益良多。在學習過程中,筆者發現何先生在釋讀戰國文字時,多處引用到近代漢字資料。

2、無庸諱言,這些近代漢字資料有相當一部分與所釋字的隸定體只是偶然同形,實際上並没有什麽關係。雖然何先生引用這些資料的本意,多數只是作爲一種參考,不作爲立論的根據,但是如果讀者對近代漢字的研究情況瞭解不够,就有可能會誤把兩者當作一個字。因此筆者認爲有必要對《字典》所引近代漢字資料作一些補充説明。文中字序按《字典》原書爲準。各字下先扼要列舉《字典》內容,然後以按語形式揭出筆者説明。所引部分書名全稱太長,本文按一般習慣使用簡稱,並於附注中説明。1.慖包山楚簡有字,何先生隸定作“慖”,釋云:“慖,從心,國聲,《廣韻》:‘慖,恨也。’”(《字典

3、》20頁)按:楊寶忠先生《疑難字考釋與研究》指出《廣韻》的“慖”字乃“幗”之俗體(俗書巾旁忄旁相亂),其訓釋“恨”字乃“”之俗體(如“貌”俗書或作“狠”),《廣韻》“慖(幗)”字與楚簡中的“慖”非一字(275)。其説是也。2.三晉璽有字,何先生隸定作“”,釋云:“,從鳥,食聲。《五音集韻》:‘,鷂屬。’《康熙字典》:‘《集韻》音父,鷂屬。《五音集韻》訛作。《篇海》、《字彙》因之,皆傳寫之誤,其實六書並無字。存考。’以古璽驗之,非杜撰。食、負均屬之部,故亦作,《五音集韻》遂音‘扶雨切’。”(《字典》66頁)按:何先生此説是有問題的。《

4、爾雅·釋鳥》:“鷣,負雀。”郭璞注:“鷣,鷂也。江南呼之爲鷣,善捉雀,因名云。”(2648B①)《經典釋文》卷30《爾雅音義下》:“負,字或作,同房九反。”(1699②)《廣韻·有韻》房久切:“,鷂別名也。”(324③)“負雀”爲鷂之別名,“負”又增鳥旁作“”,後世辭書往往割裂“”字以當“負雀”之意。可見“”由“負”變來,非由三晉文字“”變來。至於《五音集韻》“”字,則如《康熙字典》所言爲“”字之訛,與三晉文字“”非一字。3.团三晉璽有字,何先生隸定作“团”,釋云:“8团,從囗,才聲。《龍龕手鑑》:‘团,音囚。’疑有音變。”(《字典

5、》100頁)按:《龍龕》是遼代釋行均所編一部主要收録佛經俗字的字書,宋刻因避諱改稱《龍龕手鑑》。《四庫全書》和《四部叢刊》續編本所據均爲宋刻,而學界通用的則是中華書局1985年影印高麗本《龍龕手鏡》④。《龍龕·囗部》:“团,俗,音囚。”(175⑤)《中華字海》以此字同“囚”(431B),可從。《龍龕》的“团(囚)”與三晉文字中的“团”同形異字,何先生所疑“音變”之説不能成立。4.三晉璽有字,何先生隸定作“”,釋云:“,從言,聲。《字彙補》:‘,謀。’”(《字典》101頁)按:《字彙補·言部》:“,具義切,音芰,謀也。”(663B⑥)

6、此外別無“”字,何先生所引《字彙補》“”字,當是“”字誤録。張涌泉先生《漢語俗字叢考》認爲“”當爲“”之或體(1030),其説可從。“”之或體“”與三晉璽中的“”字當然不可能是一字。5.三晉璽有字,何先生隸定作“”,從言,帚聲,釋云:“疑之異文。《篇海》:‘,群鳥聲。’”(《字典》191頁)按:《龍龕·口部》:“,俗;噪,正:蘇到反,群鳥鳴聲也。”(274)可見“”字乃“噪”之改換聲旁俗字,出現時代較晚,與戰國三晉文字中的“”不可能是異體。6.幁楚簡中有字,何先生隸定作“幁”,釋云:“幁,從巾,頁聲(或首聲)。《五音集韻》:‘幁,頭

7、幁也。’”(《字典》196頁)按:《中華字海》以“幁”字同“”(469),可從。考《廣韻·虞韻》相俞切:“,頭。”(77)“幁”與“”音義皆同,當即“”之省聲字。近代漢字中的“幁()”與楚簡中的“幁”形同實異。7.包山楚簡中有字,何先生隸定作“”,云:“,從貝,勹聲。疑之省文。《篇海類編》:‘,音包。’”(《字典》238頁)按:何先生釋此字爲“”,疑其爲“”之省。如果此説成立,古文字中的確有“”字,那麽它與《篇海類編》的“”也絶非一字。《龍龕·貝部》:“,俗,音包。”(350)此即《篇海類編》“”字所本。鄭賢章先生《龍龕手鏡研究》認

8、爲此字當同“胞”,月旁俗書與貝旁相混,如“肣”俗作“”(288)。其説可從。近代漢字中的“(胞)”與楚簡中的“()”非一字。8.戰國文字有字,幷有從的、、諸字。何先生將隸定作“”,釋云:“,金文作(白盨作)。從夂,從土。會意不明。《海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