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3339093
大小:241.98 KB
页数:8页
时间:2019-02-24
《学情分析中学情的理解》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2015年第2期Vol.44(总第331期)GLOBALEDUCATIONNo2,2015*学情分析中“学情”的理解谢晨胡惠闵摘要本文回顾了近十年国内学情分析研究对“学情的概念”的探讨,发现已有研究的主要追求是尽可能全面的列举、归纳“学情”所包含的内容。然而,这些榜上有名的“学情”对学习效果的影响,究竟是否经过了科学论证?通过论证的学情,又是否有相应的教学策略以弥补其造成的学业差异?本文试图回答这两个问题,并提出新的学情准入标准。关键词学情;学情分析;概念研究作者简介谢晨/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硕士研究生(上海20
2、0062)胡惠闵/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教授(上海200062)以“学”定教是理论研究者和一线教师老生常谈的话题。但时至今日,“学情分析”要分析的“学情”究竟指什么、具体包含哪些项目,依然没有一个明确的说法;一线教师在进行学情分析时,通常也是凭着经验、感觉进行。究其原因,是对“学情”这个概念所包含的关键特征还没有认清、认全。理解什么是学情有三个基本问题要回答:定义学情的方式有哪些?不同的定义方式对学情的理解有何异同?定义学情需要考虑哪些相关因素?要清晰、合理地回答这些问题,就需要对目前关于学情概念的界定进行梳理,厘
3、清学情概念的不同理解,以期为教学实践提供有力的支持。一、研究方法本文用文本分析的方法对既有研究文献进行梳理。鉴于中国知网数据库在中文文献存储方面的权威性、全面性以及可获得性,本文以中国知网的“期刊全文数据库”作为检索的主要范围。检索词的确定,是影响检索是否全面的关键。在文献检索和阅读过程中,笔者发现不同的研究者常常使用不同的名词来探讨“学情分析”这个领域。为了更全面、完整地掌握既有研究的面貌,笔者在研究中不断挖掘、积累“学情分析”的同义词、近义词,并不断用新获得的关键词搜索文献。本文最后确定的检索词*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科
4、重点研究基地重大研究项目“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课业负担监测与公告机制研究”(11JJD880010)研究成果。—20—有:学情、学习需要、学习需求、学生需求、学生需要、学习者分析、学生分析、分析学生、了解学生、教学对象分析、以学定教、差异教学。最终执行检索时,各项检索条件的设定如下:学科领域为“社会科学Ⅱ辑”,内容检索条件为“篇名①”检索,输入上述检索词进行“精确匹配”,检索词之间为“或含”关系,文献来源为“核心期刊或CSSCI”,不对发表时间进行限制。共得文章467篇。此外,在知网的“博硕士论文数据库”和一次国际会议中又得
5、到3篇重要文献。在此基础上,本文确定了文献筛选的四大原则:优先考虑核心期刊、优先考虑有明确定义的文章、优先考虑与本研究问题相符的成果、平衡不同类型的研究文献。再经过去除重复的、模糊的文章等步骤,最后选出58篇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文献。本文正是基于对这58篇文献的分析得出相关研究结论。二、研究发现研究发现,学情概念的界定的方式主要有三种,三种方式对学情理解视角各不相同,最终形成的学情定义及对实践的指导也不尽相同。(一)用概括性的方式给“学情”下定义第一种是通过概括性的界定方式来给学情下定义,即用概括性的、抽象的、较全面的方式来
6、呈现学情概念。共有9篇文章采用了这样的方式。(见表1)表1不同学者对“学情”的定义定义的种类数量作者[1]学情分析就是要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1吴银银[2][3][4]学情即学生学习的情况。钟祖荣,王树平,汪圣龙,5[5][6]韦玲珍,周晓阳本研究把学情界定为“学生在课堂里的学习情[7]况”,以区别于在没有教师干预状态下学生的1陈隆升自发学习情况。所谓学情就是影响教与学的设计与实施的发[8][9]生、发展及效果,并且与学习者相关的一切变量2耿岁民,丁恺和因素的状况。表1显示,概括性的界定方式,对学情有一个基本的共识:
7、“学情”即“学生①最初,内容检索条件为“主题”检索。“主题”包括文章的篇名、关键词、摘要这三部分字段。在主题中与检索词进行精确匹配,是指在这三部分字段中包含完整的检索词(详情可参考《中国知网用户使用手册》http://0-acad3.cnki.net.libecnu.lib.ecnu.edu.cn/help/AssistDocument/KDN/html/main.htm)。但是得到的文献数量有26000余篇。通过试验性的分析发现,在“篇名”部分没有检索词、仅在“关键词、摘要”中提到检索词的文章,绝大多数都与“学情分析”
8、这个研究主题关系不大,在正文中都没有讨论该话题。因此,最终笔者选择在“篇名”中输入检索词精确匹配。—21—的情况”。这也是人们通常对这个词字面意思的直接反映。但这一共识也带来如下麻烦:学生身上的信息太多了,比如说学生的性别、籍贯、兴趣、爱好、特长等等,到底该关注哪些?于是,有研究者便给学生情况添加限制条件,缩小范围。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