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层次聚类法的大学生数学建模能力评价模型研究

基于层次聚类法的大学生数学建模能力评价模型研究

ID:33255431

大小:133.5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9-02-23

基于层次聚类法的大学生数学建模能力评价模型研究_第1页
基于层次聚类法的大学生数学建模能力评价模型研究_第2页
基于层次聚类法的大学生数学建模能力评价模型研究_第3页
基于层次聚类法的大学生数学建模能力评价模型研究_第4页
基于层次聚类法的大学生数学建模能力评价模型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基于层次聚类法的大学生数学建模能力评价模型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基于层次聚类法的大学生数学建模能力评价模型研究-高等教育学论文基于层次聚类法的大学生数学建模能力评价模型研究侯首萍(北京农学院,北京102206)摘要:本研究运用层次聚类法,建立了一套大学生数学建模能力评价方法,使评价工作变得更科学、合理、公正.最后通过实例验证了此种方法的可行性.此种方法可以公正客观地评价大学生数学建模能力,有助于教育研究机构对学生数学建模能力的调查和研究,既能对学生的个人发展提出改进措施和努力方向,又能为教育科研工作者开展数学建模培训提供更全面具体的指导,为数学建模竞赛选拔更优秀的人才.关键词

2、:层次聚类法;数学建模能力;评价;模型中图分类号:O24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4-0001-03基金项目:北京农学院教改立项(5046516450)目前,随着数学建模在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许多学校开始把数学建模能力作为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数学建模能力是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能力,是一个比较模糊的难以简单量化的能力.因此,要更好地对大学生数学建模能力进行评价,并因材施教,扬长避短的培养数学建模能力,需要一个科学的评价体系来对大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进行科学准确的评价.积极

3、有效地开展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提高大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亟需建立一套完备的大学生数学建模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目前,对大学生数学建模能力的研究主要集中在:(1)对大学生数学建模能力培养的研究[1-3],主要是从教育工作者的角度对大学生数学建模能力培养提出若干对策与建议,这方面研究较多,但这些建议往往是由工作经验或感想得出,没有理论依据,说服力不强;(2)对大学生数学建模能力评价的研究[4,5],有层析分析法和主成分分析法.这些研究虽然简单地列举了评价指标,但形不成体系,由于忽略了数学模型的应用,因此主观因素较大,客观

4、性和准确性受到质疑.针对以上问题,笔者通过搜集整理众多学者的理论和观点,建立一套适用于大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评价体系,采用层次聚类法,并通过我校学生的实例验证评价体系的实用性和可行性.1基于层次聚类法的大学生数学建模能力评价模型层次聚类法又称为分层聚类法,是研究样品(或指标)分类问题的一种多元统计方法.所谓“类”是指相似元素的集合.聚类分析能将样品(或指标)按其在性质上的“亲疏程度”进行分类,产生多个分类结果.假设研究对象为n个学生,记为A={x1,x2,…,xn},学生的m个分类特征记为B={y1,y2,…,ym

5、}.每个对象相应于这些指标所取数值的向量记为X={xi1,xi2,…,xim}(i=1,2,…,n),其中xik表示第i个学生的第k个指标,于是得到m×n矩阵,称为原始矩阵,记为层次聚类法的基本步骤如下:(1)首先将数据各自作为一类,每个类只包含一个数据,此时类间距离就是数据间的距离,这时有n类,计算n个数据两两间的距离,得到数据间的距离阵;(2)合并类间距离最小的两类为一新类,这时类的个数减少一个;(3)计算新类与其它各旧类间的距离矩阵.若合并后类的个数等于“1”,转到(5),否则回到(2);(4)画谱类聚类图

6、;(5)决定分类的个数和各类的成员.本文采用马氏距离法定义类与类之间的距离,dij2(M)=(Xi-Xj)’∑-1(Xi-Xj)其中,∑表示指标的协方差矩阵,即:马氏距离不但排除了各指标之间相关性的干扰,并且还不受各指标量纲的影响.除此之外,它还有一些优点,例如,可以证明将原始数据做一些线性变换后,马氏距离仍不变.若在某一步,第i类和第j类合并成第r类,则新类其它旧类之间的距离公式为drk=max{dik,djk},(k≠i,j),其中dik,djk分别表示新类中所包含的第i类和第j类与没有被合并到新类中的某个k

7、类的类之间的距离.2实例分析2.1确立数学建模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科学准确的评价指标体系,是评价工作最基本、最关键的一步,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这些原则包括:(1)具有普遍性.指建立的指标体系面向的是全体学生,因此在设计量化方案的时候,必须具有普遍性,符合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认知规律.(2)具有科学性.指设立的指标体系要符合科学发展规律,反映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指标要素之间要避免重叠,并具有整体完备性.(3)具有指导性.能正确体现教学指导思想、教学改革与发展方向,并能反映数学建模能力的正确导向作用.(4)具有可测性.要

8、求指标可通过实际观察对事物某一方面的情况,能加以度量并获得量化的结果.按照上述原则,分析和吸取大多数学者的观点和共同之处,经课题组共同讨论后,确定了以下指标体系:(1)创新能力,包括创新思维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是对已有的知识和理论,进行不同程度的再组合、再创造,从而获得新颖、独特、有价值的新观念、新思想和新方法的能力;(2)协作能力,指能综合地运用各种交流和沟通的方法进行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