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3238207
大小:54.3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2-22
《读《“赶考”路上行与思》》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读《“赶考”路上行与思》-学校党建论文读《“赶考”路上行与思》1949年3月,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结束后10天,中共中央离开西柏坡前往北平。出发时,毛泽东同志提出了“进京赶考”的命题。“进京”意味着执政,“赶考”是要接受考验。在西柏坡,党中央、毛泽东同志居安思危,未雨绸缪,以超乎常人的历史眼光和政治智慧,认识到了执政后将面临的问题,初步回答了靠谁执政、为谁执政、怎样执政、怎样执好政等问题,不仅指导了建国初期党的各项工作的开展,而且奠定了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根基,为应对即将到来的“大考”,作了一定的准备。河北作为中国共产党“进京赶考”的出发地,深入研究这段历史,是我省党史工作者责无旁贷的责任
2、所在。近些年来,围绕西柏坡历史研究已经有不少既有深度、又有力度的论文与著作。中共河北省委党校西柏坡研究中心李芬同志的《“赶考”路上行与思》(2015年3月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一书,以独特的视角对中共中央“进京赶考”这一事件进行研究,有一定的新意。从题目上来看,本书题眼有两个,一个是“行”,一个是“思”。写“进京赶考”之“行”,本书的特点是注重历史细节的考证。历史往往在细节处显真实。1949年3月23日至25日,中共中央“进京赶考”,3天的行程,看似简单,过去有许多问题并没有说得很清楚。比如中央为什么选择3月23日出发?为什么选择保定唐县的淑闾村、涿县县城作为夜宿之地?3天的行程中,发生了
3、哪些事情?这些问题,过去有不少书或论文或多或少都有涉及,《“赶考”路上行与思》一书的贡献是对这些问题进行了系统的阐述,特别是对过去一些相互矛盾的说法,有的结合自己的实地调查、采访当事人所得材料进行了考证,有的则根据新公布的资料或不同当事人的回忆进行了考证。比如对于3月23日出发,很多人认为是特意挑选的一个“黄道吉日”,本书则通过文献分析指出,3月23日只是一个根据工作安排确定的日子;再比如对于出发时间,一般都说是上午11点左右,但是,本书经过考证,认为应该是下午2点半左右;再比如对于夜宿淑闾,不少文章认为是天黑前无法赶到保定城的一个临时决定,作者根据资料,并采访了当年毛泽东入驻淑闾时的房
4、东、已经92岁的葛贵多老人,指出“赶考”车队的行程是经过精心准备的,按行程计算,车队北上途中就是要在保定唐县留宿。书中这样的细节考证有许多处,这些工作,看似琐碎,实则使人们对这段历史的认识更加清晰。写“进京赶考”之“思”,本书的特点是有一定的现实关照。比如在“感悟‘两个务必’”一节中,分析了党员干部如何坚持“两个务必”的问题。指出当前党员干部不仅要充分认识“两个务必”的现实针对性,要全面把握“两个务必”的时代内涵,特别是要全面地理解和把握“艰苦奋斗”的内涵。作者通过语法分析的角度,指出“艰苦奋斗”在语法上属于偏正式结构,即:“艰苦”为修饰语,“奋斗”才是中心词。因此,“艰苦”是奋斗的客观
5、条件,但“奋斗”绝不是为了艰苦。即我们主张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其核心是倡导大家在不奢侈浪费的前提下,始终保持一种自强不息、开拓创新的精神。这应该是我们要真正把握的“艰苦奋斗”的时代内涵。此外,对于如何坚持“两个务必”,作者从当年毛泽东满怀信心地指出“我们有批评与自我批评这个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武器。我们能够去掉不良作风,保持优良作风”这一角度出发,回顾了当年批评与自我批评能够成为作风建设有力武器的原因,并由此指出当下我们继续用好批评与自我批评的途径。应该说,这种分析既关照了现实,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给人带来启发。像这样的分析,在书中还有不少。本书没有长篇大论,但作者在“行”与“思”研究中体现
6、的语言简练、通俗易懂的风格,也是该书写作的一个特点。同时,作为一个党史工作者,写作的过程中充分注意到了文献的运用,做到了所引材料均有出处,使得本书在阅读时更能令人信服,不失是一部严谨的史学著作。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