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3225746
大小:2.35 MB
页数:8页
时间:2019-02-22
《湖北省枣阳市育才中学高二期末考试政治.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高考帮——帮你实现大学梦想!湖北省枣阳市育才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政治试题(时间:90分钟分值100分)第I卷(选择题共60分)一、单选题(本大题35小题,每小题2分,共70分)1.2016年里约奥运会,中国女排以“不畏强敌、团结一致、顽强拼搏”的精神,力克强敌,荣膺冠军。“女排精神”成为鼓舞全民族团结一致,为中国梦奋斗的时代强音。这说明A.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的基础B.文化是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源泉C.文化决定政治、经济的发展D.文化促进民族团结、社会进步2.漫画《不能没有手
2、机》反映了生活中某些人过分依赖智能手机进行娱乐休闲的病态现象。克服这一现象,需要A.号召人民减少智能手机的使用B.引导人们通过多种方式参与文化生活C.提高人们抵御不良文化的能力D.丰富智能手机的娱乐文化内容3.国家文化安全是指一国的民族精神、政治价值理念、信仰追求等不受威胁的状态。重视文化安全主要是因为A.文化促进经济发展B.文化促进政治发展C.文化与经济相交融D.文化与政治相交融4.“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这一观点①有合理性,看到了经济对文化的决定作用②有片面性,忽略了文化对经济的反
3、作用③有合理性,只要经济发展,文化就会发展④有片面性,忽略了文化的相对独立性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5.“关乎天文,以查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易经》中对文化的描述说明7/8高考帮——帮你实现大学梦想!A.人的文化素质是在教育中逐步培养出来的B.文化是自然界本来就有的各种现象的总和C.人们的物质生活要以精神生活作为载体D.文化在社会实践中可直接转化为物质力量6.环顾我们的生活,文化现象无处不在。下列属于文化现象的是A.壶口瀑布磅礴的自然景观B.学校组织的青年志愿者活动C.网络购物推
4、动快递业发展D.居(村)委会进行民主选举7.“观乎天文,以察时变;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人文”的一个重要的功能,辨识话育天下风气,引导人心向上、向善、向美。对此理解正确的是①文化对人的思想和行为具有深远持久的影响②人创造了文化,文化也在塑造着人③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培育健全人格④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要树立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8.尽管已经在国外生活了几十年,但闽籍华裔陈先生一家还是喜欢喝乌龙茶,习惯用筷子,见到家乡人仍能讲一口地道的家乡话。这说明A.文化对人
5、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B.文化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C.文化习俗对人的影响是永恒不变的D.价值观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具有深远持久的影响9.2016年是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74周年。74年来,“文化为什么人服务”的思想激励一代又一代文化工作者走出书斋,投身沸腾的生活,走入人民大众之中,创作出一批拼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作品。这说明A优秀文化可以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B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独立性C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D文化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10.
6、俄国著名剧作家果戈里说:“当诗歌和传说都缄默的时候,只有建筑在说话。”对此理解正确的是①建筑作为凝固的艺术是历史的缩影②诗歌和传说都不是传统文化的载体③建筑作为流动的艺术是时代的展现④要加大对历史文化建筑保护的力度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11.2015年11月7日,两岸领导人习近平和马英九在新加坡会面时互称“先生”。尽管不同年代和时期,“先生”一词指代的对象不尽相同,但该词一直是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的一个尊称。这说明()①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和民族性②传统文化对社会发展具有积极作用③两岸文化
7、血脉相连、同根同源7/8高考帮——帮你实现大学梦想!④文化决定人的交往方式和交往行为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12.“工匠精神”出现在2016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让人耳目一新。“工匠精神”是勤奋勤勉和创新创造的融合,是精益求精和开明开放的融合。要弘扬“工匠精神”需要:①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在传承中创新②立足实践,承袭传统,在行动中创新③平等交流,包容一切,吸收外来文化④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吸收前沿技术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1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
8、学”的学习型社会,培养大批创新人才,是人类共同面临的重大课题。学习型社会A.内在要求是构建公民义务教育体系B.核心内涵是全民学习、终身学习C.最终目标是活到老、学到老D.根本措施是发展网络教育技术14.人们一味推崇外来文化,根本否定本民族传统文化的错误倾向属于①守旧主义②封闭主义③民族虚无主义④历史虚无主义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15.文艺创作不能脱离人民群众,文艺工作者要创作贴近人民生活的好作品。这是因为A.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的主体B.文艺工作者是文化创造的主体C.人民群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