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3204493
大小:58.3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02-22
《壮美史诗钟吾烽火——宿北抗日青救团》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壮美史诗钟吾烽火——宿北抗日青救团在新沂这片红色沃土,曾经活跃着这样一支年轻的抗日救亡团队,那就是著名的宿北抗日青救团。抗日战争期间,宿北抗日青救团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英勇顽强,浴血奋战。马陵山麓、大运河畔,到处都闪动着他们年轻的身影。新沂人民用热血和生命、青春和信念,支撑起新沂救亡图存的希望,铸就无数壮美的英雄史诗。钟吾烽火抗日救亡 1938年4月,平津流亡学生移动剧团由团长荣千祥(荣高棠)率领来到宿迁(当时新沂在区划上属于宿迁)作巡回演出,教唱抗日歌曲。5月2日,宿迁县青年抗日救国会成立,陆海川为会长,并在皂
2、河、堰头设立分会,叶可泽、郭翰分别为负责人。5月19日,徐州失守。大批撤退的军队和无数鲁南难民经过宿北南下,加上日寇飞机不断狂轰滥炸,严重地冲击和打乱了宿北的平静,人民处于极端惶恐之中。为此,于化琪在6月初召开青救会骨干分子会议,研究当前形势,决定把抗日救亡活动推向农村。据市档案馆藏《新沂革命史》记载,这次会后即派出一批人到宿北各区出任民众抗日自卫队政训员。陆海川、黄石歧等到棋盘;蔡西野、许里人等到王圩;倪培修、肖明、秦克颖等到王庄。他们在宿北主要村镇出墙报,写标语,在民众中宣传抗日,教唱抗日歌曲。在纪念“七·七”抗
3、战一周年时,他们配合堰头分会在街头演戏。接着,于化琪来到堰头,向崇德小学师生宣讲党的抗战方针,进行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在师生中引起强烈反响。7月下旬,他们陆续返回宿城。8月,鲁桐轩出任宿迁县长,极力排挤于化琪,敌视青救会。不久,于化琪去了山东。鲁桐轩又以青救会违反《江苏民众组织条例》,宣布取缔。 在此情况下,宿北爱国之士王子鲁、杨相楚(梓材)、陆先焯、汪益之、胡振球、何光启、蒋子远、王硕安等,互相串联,研究抗战形势,共商抗日救国办法。他们抱定宁死不当亡国奴的决心,以抗日防匪为名,在当地组织联庄会,动员青年群众拿起
4、枪来,自卫保家。据市档案馆藏《新沂文史》中何光启在回忆录中写道:为了救亡图存,进步青年何光启和蒋子远、陆永寿、何培义等联合马场的苏在林,召集蒋庄、何场、马场、双庄、林庄、小杨庄等村青年,成立联庄会。同时和堰头青年高修亭、郭黎平、王硕安以及杨相楚、晁福祥、巴棠华等人极力谋划,寻找抗日救亡的途径。中流砥柱党的领导 1938年9月,为了争取党组织派人来领导宿北民众抗日,王子鲁三下睢宁找党。第三次去土山找到了顾惠民、戴树璜。顾、戴二人把王子鲁找党之事向睢宁党组织负责人李光军作了汇报,李光军又请示了苏皖特委书记邵幼和,决定以动
5、委会的名义派戴树璜到宿北开展抗日救亡活动。 1938年底到1939年初,苏皖特委先后派遣三批同志深人宿北各乡镇建立和发展党组织,领导宿北人民的抗日斗争。苏皖特委派原邳县青救团宣传部长吴云培、夏炳桂(又名夏岩,中共宿迁县委书记)和戴树璜(宿北县委统战部长)到宿北,开展建党工作。在市档案局与市史志办联合编辑的《人民公仆——王子鲁纪念文集》中,收录了夏岩同志的来信《抗日战争初期宿北党的组织建设》,夏岩在信中回忆,他们积极在青救团骨干分子中发展晁福祥、王子鲁等人入党。是时,苏皖特委和南进支队司令部,为了培养地方干部,在邳北铁
6、佛寺创办“随营学校”,宿北青救团骨干分子参加了学习。其中马茂宗、马连翠、晁岱文、晁岱宾、杨相鄂等人,在学习期间入党。晁福祥、王子鲁又发展胡振球入党,从而为宿北党组织的建立打下了基础。 5月,县委批准五、六、七区分别成立区委,由晁福祥、王子鲁、臧涛年分别任五、六、七区区委书记。各区委在党员比较集中的地区,先后设立许楼、龙池、魏牌坊、大冲、泉子、墨芬塘、龙泉沟、唐店、王庄等10个党支部,从而加强了党的战斗堡垒作用。迅猛发展声势浩大 戴树璜到宿北后,首先介绍杨子才(杨相楚)、陆先焯等人入党,然后在杨庄杨梓材家召集王子鲁、晁
7、福祥、胡振球、汪益之等进步青年,研究宿北如何开展抗日救国问题。决定通过广泛宣传,把广大群众发动起来,组成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特别要把广大青年组织起来。随后,戴树璜便在王子鲁等人的带领下,深入宿北各村镇、各阶层宣传抗日救国道理。他对青年人晓之以理、动之以情,青年们深受教育。他给宿北青年指明了正确道路,也激发了广大青年抗日救国的热情。在他的宣传鼓动下,宿北广大青年积极报名参加青救团组织和自卫队,抗日保家。 经过戴树璜、王子鲁、晁福祥、胡振球等人的积极工作,到10月底,宿北青救团组织已遍及各地。堰头、牛滩、杨庄、卢圩、
8、大刘墩、陆渡口、彭场、李圩、戴沟、筛子、戚沟、棋盘、大新、墨芬塘、泉子、大冲、白草塘、新店、王庄、龙泉沟、唐店一带都有人数不等的青救团员,仅堰头周围就有一二百人,唐店、龙泉沟一带也有百余人,总计约1000余人。青救团员既有知识分子,也有基层群众;既有国民党官员,也有开明士绅;既有四五十岁的头面人物,也有十四五岁的少年。 据《新沂革命史》记载,1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