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3196427
大小:104.00 KB
页数:28页
时间:2019-02-22
《《赵史钩沉》word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赵史钩沉一、涉国与春秋赵氏春秋时期,河北地区曾经存在过一个以涉国为名的方国。不过,涉国一名在唐宋以前的文献不见于记载。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三一六《舆地》潞州涉县条最先著录,称:“涉,春秋涉侯国,”马端临的依据是什么,不详。但这一见解确实有一定的道理。涉县位于今晋东南地区穿越太行山东出河北平原直至邯郸的交通孔道上。这条通道自古以来就是长治盆地通向冀南平原的捷径。古时被称为滏口陉。涉县就是这条通道上的重要城邑,春秋后期至战国初期,赵简子、赵襄子在与晋公室以及诸卿的斗争中,就不断往返、穿插于晋都曲沃、邯郸、晋阳之间,其间就很可能利用过滏口陉。而且赵简子、赵襄子的家
2、臣就有以涉为姓的。《左传》昭公二十二年(公元前520年):“荀吴略东阳,使师伪籴者,负甲以息于昔阳之门外。遂袭鼓,灭之,以鼓子鸢鞮归,使涉佗守之。”荀吴是晋国大臣。涉佗,杜注称是“晋大夫。”至迟10多年后,涉佗已经成为赵简子的家臣。《左传》定公八年(公元前502年)记有“晋师将盟卫侯于鄟泽,赵简子曰:‘群臣谁敢盟卫者?’涉佗、成何曰:‘我能盟之’。”可见这时的涉佗已是简子的“群臣”之一。涉佗是简子的家臣还见于《左传》的定公十年(公元前500年)条记载:晋赵鞅围卫,报夷仪也。初,卫侯伐邯郸午于寒氏,城其西北而守之,宵熸。及晋围卫,午以徒七十人门于卫西门,杀人于
3、门中,曰:‘请报寒氏之役’。涉佗曰:‘夫子则勇矣;然我往,必不敢启门。’亦以七十人旦门焉,步左右,皆至而立,如植。日中不启门,乃退。反役,晋人讨卫之叛故,曰:‘由涉佗、成何。’于是执涉佗,以求成于卫。卫人不许。晋人遂杀涉佗。成何奔燕。这次简子伐卫,涉佗和邯郸午都随从参战,涉佗最后被作为替罪羊而杀。引文中的邯郸午是赵氏的别宗,因封于邯郸,故又称邯郸午。邯郸午的家臣中也有姓涉的。《左传》定公十三年(公元前497年),“晋赵鞅谓邯郸午曰:……赵孟怒,召午,而囚诸晋阳,使其从者说剑而入,涉宾不可。乃使告邯郸人曰:‘吾私有讨于午也,二三子唯所欲立。’遂杀午。赵稷、涉宾
4、以邯郸叛。”涉宾之所以在邯郸午被杀后与赵稷联手抗拒赵简子,原因在于他是邯郸午的家臣。杜预注称:“涉宾,午家臣。”以上事实说明,涉氏依附于赵氏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春秋后期,赵氏势力西北至晋阳,东南至邯郸,涉氏作为赵氏的家臣,其原居地处于这一范围之内顺理成章。今涉县位于邯郸之西,恰好处在这一范围。而且历来姓氏之书就认为涉氏之姓就与涉县之名有关,如《中国人名大辞典》附录《姓氏考略》即称:“涉,晋大夫涉佗。其先食采于涉。以邑为氏。见《姓源》。望出河南。”不仅如此,在今涉县还发现有春秋战国之间的墓葬。据《邯郸日报》1982年8月18日《涉县发现古墓葬出土一百三十余件文
5、物》一文报道,在涉县北关公路边,发现了一座中型竖穴土坑墓,出土铜器、石器、玉器、骨器共130余件。多是进行祭祀、宴享或其它仪式时所用的表示贵族身份等级的礼器。其中有造型优美、花纹精细的铜编钟和石编磬(见彩图二十四)。从这些器物的组合、造型、纹饰特征看,既有春秋晚期器物的特点,又有战国早期的因素。推断墓葬的时间是春秋晚期到战国早期。将这些文物与涉氏在春秋末年的活动以及涉县的方位等因素综合起来考虑,可以认为马端临所说涉县即春秋时期的涉侯国很有道理。关于涉县之名的起源,《汉书》卷二八上《地理志上》魏郡记属县有沙县。对于这一记载,后人的看法有分歧,涉县地名办公室19
6、84年12月印刷的《涉县地名志》(第14-15页)总括了四种说法:一是认为始置沙县,后改涉县。二是认为始置漠县,后改涉县。三是认为两汉皆为沙县,魏三国时始改涉县。四是认为始置涉县,“沙”乃与“涉”字形相近而致误。以上四种看法,我认为第四种意见最有道理。《涉县地名志》引《水经注疏》称:“……元和志涉县本汉旧县,因涉河为名,王子侯表离石侯绾更为涉侯,今本两汉志作沙皆形近致误。”《水经注疏》认为《汉书·地理志上》所记沙县是涉县之误,理由有二:第一,《元和郡县图志》卷一五潞州涉县条直接就说涉县“本汉旧县”,而未说由沙县改称;第二,《汉书》卷一五上《王子侯表上》称代共
7、王子离石侯绾曾于汉武帝时期“正月壬戌封,后更为涉侯。”说明汉武帝时期就有涉县的设置。这两条理由确凿无误,完全站得住脚。所谓的“沙县”其实就是涉县。这也可以间接证实涉县得名于涉侯之国或涉氏。(本文原为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河北通史·先秦卷》第二章第四节的一部分,2000年11月为参加鹤壁赵都中牟学术研讨会曾抽出增饰为文,会后被删节发表于《黄河文化研究》2000年第4、5期合刊,收入本书时已恢复被删部分。作者孙继民、郝良真。)二、“赵氏孤儿”考辩《史记》卷四三《赵世家》(以下简称《赵世家》)载,赵氏先祖在晋景公三年(前597年)曾遭族诛之祸,赵朔遗腹子赵武
8、在公孙杵臼和程婴的佑护下侥幸免祸,后赵武长大,依靠韩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