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3186025
大小:423.00 KB
页数:21页
时间:2019-02-21
《(非接触量测监控量测)技术交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隧道监控量测非接触量测技术交底1.适用范围本技术交底适用于****兰渝铁路xx标内隧道监控量测中拱顶沉降及边墙收敛非接触量测作业。本标段隧道均为开行双层集装箱客货共线双线隧道,隧道开挖宽度、净空高度较一般隧道大,常规量测手段很难满足监控量测需求,采用全站仪非接触位移量测方法,能够准确、方便、灵活、快速的对隧道围岩进行监控量测。2.监控量测的技术要求2.1监控量测项目本标段隧道工程监控量测主要包括以下日常监测项目。表2.1监控量测主要监测项目序号监测项目量测仪器备注1洞内、外观察现场观察、数码相机、罗盘仪洞内相机需防爆2拱顶下沉全站仪3净空收敛全站仪4地表下沉水准
2、仪、铟钢尺或全站仪隧道浅埋段5周围环境观察现场观察、数码相机、罗盘仪2.2非接触量测控制指标为及时准确预测隧道工程安全性,选择对结构安全反应比较敏感部位(拱顶及边墙)的位移作为判定依据,非接触量测位移控制部位,见表2.2。表2.2非接触量测绝对位移控制指标工法竖直位移水平位移台阶法拱顶沉降上、下台阶边墙收敛2.3监控量测断面及测点布置原则2.3.1浅埋隧道地表沉降观测浅埋隧道地表位移测点应在隧道掌子面前方布设,测点与掌子面距离约为隧道埋深加隧道开挖高度之和时开始监测,隧道衬砌结构封闭、地表位移基本稳定时停止监测。地表位移测点和隧道内测点应布置在同一里程断面。一般
3、条件下地表位移测点纵向间距应按表2.3.1要求布置。表2.3.1地表位移测点纵向间距埋深与开挖宽度纵向测点间距(m)2.5B>H0>2B20~50B4、轴线附近。当隧道跨度较大时,应结合施工方法和断面形式在拱部增设测点。表2.3.3非接触量测断面布置间距围岩级别断面间距(m)V≦5IV≦10III≦30注:II级围岩视具体情况确定间距。2.3.4拱顶下沉为判定围岩及初期支护是否稳定的重要指标,通常设置一个测点,但对于大断面隧道拱顶测点埋设较困难时,一般距中线左右侧2~3m处各增设一个测点。2.3.5隧道净空收敛为判定隧道稳定性提供可靠信息,并根据收敛速率判断隧道围岩的稳定程度和确定二次衬砌合理的支护时机,隧道净空收敛量测测线数,参照表2.3.5。表2.3.5净空收敛量测测线数测线开挖方法测线布置台阶法上、下台阶5、各一条水平测线2.3.6隧道分部施工时,各分部测点及测线的布置应根据断面各施工部开挖先后顺序进行合理布置。2.3.7隧道分部施工有临时支护时,临时支撑拆除时以及拆除后,应对初期支护断面进行变形监测,确保临时支撑拆除后初期支护的稳定,测点布置形式按全断面法布置形式。2.3.8监测断面及测点布置应考虑围岩的代表性、围岩条件变化、施工方法及支护参数的变化,监测断面或测点应视工程需要可适当的增减。2.3.9不同断面的测点应布置在相同部位,测点应尽量对称布置,以便数据的相互验证。2.4后视点与测点安设实施要求2.4.1后视点是否稳定对设站点的坐标量测精度和测点的坐标量测精6、度影响甚大,现场量测人员和施工人员应加强对后视点保护,确保后视点的稳定。2.4.2后视点应优先选用洞内控制点,如遇控制点距离较远或不能通视时,可在稳定的仰拱填充面上布点作为后视点。2.4.3仰拱填充面距离监测断面较近,自由设站能满足精度要求时,可将后视点布置在稳定的仰拱填充面上,并确保后视点与测点间通视。2.4.4预埋件的制作尺寸可依据反射膜片的尺寸而定,能够满足安设反射膜片即可,具体见图2.4.4,埋点时宜将反射膜片面向洞口,以方便后视点与测点间通视。图2.4.4测点布置示意图2.4.5在隧道初期支护围岩上钻孔,再将钢筋锚固稳定,钢筋插入围岩不小于15cm,为7、避免施工人员或机械扰动预埋件,预埋件伸出初期支护表面,能够满足粘贴反射膜片即可。2.4.6隧道台阶法施工时,测点预埋件埋设数量根据测线布置,应按照现场分部开挖的先后顺序及时进行埋设。2.4.7预埋件埋设时,应采取一定保护措施防止喷射混凝土粘结于预埋件的表面,反射膜片粘贴前应将预埋件粘贴处清理干净。2.4.8反射膜片安装后,施工和监测人员应注意保护反射片,防止喷射混凝土覆盖其表面,确保其无损、清洁,如有灰尘等赃物而影响监测时,应及时擦拭干净。2.4.9位移量测期间,应防止测点和后视点被现场施工人员或机械扰动,禁止测点预埋件上悬挂管子、电缆等设备。2.5监控量测频率8、2.5.1拱顶下沉量测频
4、轴线附近。当隧道跨度较大时,应结合施工方法和断面形式在拱部增设测点。表2.3.3非接触量测断面布置间距围岩级别断面间距(m)V≦5IV≦10III≦30注:II级围岩视具体情况确定间距。2.3.4拱顶下沉为判定围岩及初期支护是否稳定的重要指标,通常设置一个测点,但对于大断面隧道拱顶测点埋设较困难时,一般距中线左右侧2~3m处各增设一个测点。2.3.5隧道净空收敛为判定隧道稳定性提供可靠信息,并根据收敛速率判断隧道围岩的稳定程度和确定二次衬砌合理的支护时机,隧道净空收敛量测测线数,参照表2.3.5。表2.3.5净空收敛量测测线数测线开挖方法测线布置台阶法上、下台阶
5、各一条水平测线2.3.6隧道分部施工时,各分部测点及测线的布置应根据断面各施工部开挖先后顺序进行合理布置。2.3.7隧道分部施工有临时支护时,临时支撑拆除时以及拆除后,应对初期支护断面进行变形监测,确保临时支撑拆除后初期支护的稳定,测点布置形式按全断面法布置形式。2.3.8监测断面及测点布置应考虑围岩的代表性、围岩条件变化、施工方法及支护参数的变化,监测断面或测点应视工程需要可适当的增减。2.3.9不同断面的测点应布置在相同部位,测点应尽量对称布置,以便数据的相互验证。2.4后视点与测点安设实施要求2.4.1后视点是否稳定对设站点的坐标量测精度和测点的坐标量测精
6、度影响甚大,现场量测人员和施工人员应加强对后视点保护,确保后视点的稳定。2.4.2后视点应优先选用洞内控制点,如遇控制点距离较远或不能通视时,可在稳定的仰拱填充面上布点作为后视点。2.4.3仰拱填充面距离监测断面较近,自由设站能满足精度要求时,可将后视点布置在稳定的仰拱填充面上,并确保后视点与测点间通视。2.4.4预埋件的制作尺寸可依据反射膜片的尺寸而定,能够满足安设反射膜片即可,具体见图2.4.4,埋点时宜将反射膜片面向洞口,以方便后视点与测点间通视。图2.4.4测点布置示意图2.4.5在隧道初期支护围岩上钻孔,再将钢筋锚固稳定,钢筋插入围岩不小于15cm,为
7、避免施工人员或机械扰动预埋件,预埋件伸出初期支护表面,能够满足粘贴反射膜片即可。2.4.6隧道台阶法施工时,测点预埋件埋设数量根据测线布置,应按照现场分部开挖的先后顺序及时进行埋设。2.4.7预埋件埋设时,应采取一定保护措施防止喷射混凝土粘结于预埋件的表面,反射膜片粘贴前应将预埋件粘贴处清理干净。2.4.8反射膜片安装后,施工和监测人员应注意保护反射片,防止喷射混凝土覆盖其表面,确保其无损、清洁,如有灰尘等赃物而影响监测时,应及时擦拭干净。2.4.9位移量测期间,应防止测点和后视点被现场施工人员或机械扰动,禁止测点预埋件上悬挂管子、电缆等设备。2.5监控量测频率
8、2.5.1拱顶下沉量测频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