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

ID:33182072

大小:57.8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2-21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_第1页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_第2页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_第3页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_第4页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_第5页
资源描述: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第五单元15课《天游峰的扫路人》教学案例《天游峰的扫路人》教学案例《天游峰的扫路人》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第五单元的第15课。这是一篇散文,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写了自己在登天游峰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刻画了一位质朴而充满自信的老人形象,表达了作者对老人自信、开朗、豁达的生活态度的赞美。课文语言优美,描写细腻,特别是对人物的外貌、语言描写十分细致。文章的语言、情感、人物形象值得细细品读感悟。以往教这课,教学重点确定为:通过品味文中的环境描写、外面描写、人物语言描写,感受扫路人朴实、豁达、开朗的特点。难点确定为:讨论扫路人到底累还是不累。重新执教本课,我的教学思路

2、却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我更多的倾向于从学生的学习角度看待这篇课文,通过本文的学习,我到底可以从中学到什么?仅仅是又在心目中留下一个扫路人“高大”的形象吗?还是能从本文的学习中得到一些更实惠的、跟实用的、更重要的东西,一种关乎语文本身的东西?或者说,如何挖掘教材中,除了理解感悟之外,关于表达和运用层面上的价值。重理解轻运用,是我们以前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大偏误。并非理解了就一定会运用,理解的再深刻,再透彻,如果不能把文本中规范、优美、生动的语言文字内化为学生的语言表达素材,形成他们的表达能力,那么我们就是在做一件高耗能低效能的事情。那么文本中有价值的语言习得的练习点在什么地方呢?直白一

3、点说,就是可以动笔写一写的地方在哪里呢?再次研读本文,我发现理解的重点确定的没有问题,仍然是通过具体的语言材料感悟人物品质。但学生通过本文应该习得的,关于“语言表达”的重点是什么呢?我首先把目光注意于文中的两段景物描写。一段是课文的开头,作者初见天游峰,站在山脚仰视那一座高峰时,产生的惊叹式的描写:“天游峰——武夷山的第一险峰。九百多级石梯,像一根银丝从空中抛下来,在云雾中飘飘悠悠,仿佛风一吹就能断掉似的。那天,我终于顺着这根银丝上了峰顶,心里好不得意。”这段描写无疑是精彩的,作者运用比喻的手法,寥寥数语就把山之高,路之陡,登山之难描写得生动、简洁。这段值得引导好好赏析。但若要学生

4、仿写一段,恐怕会“腹内无材,口中无才”。学生没有多少关于景物的积累,要想打出精妙的比喻,而不落俗套,不说熟话,恐怕有难度。此处没有写的前提——有话可说。还有一段在课文的中间,是作者听完老人关于“不累,不累”的话之后对自己和别人攀登天游峰的回顾:“我抬头望了望在暮色中顶天立地的天游峰,上山九百多级,下山九百多级,一上一下一千八百多级。那层层叠叠的石阶,常常使游客们气喘吁吁,大汗淋漓,甚至望而却步,半途而返。可是这位老人每天都要一级一级扫上去,再一级一级扫下来……我不禁倒抽了一口气。”这段话的写作特色也很明显,作者一是强调了上山下山各九百多级,用数字体现了攀登之难,更暗示了打扫任务的艰

5、巨。二是通过写游客们的反应,通过对比使读者从侧面得知老人的工作之辛苦。其中还运用了大量成语,语言既简洁又有力。毫无疑问,这句话也值得细细品味。关于老人到底累不累的辩证思考,也可以藉由本段的学习,抛出来,让学生自己辩论。读好了这段,所谓的难点其实并不难,学生有这种眼光,还可以借用书中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看法。难:因为山高路远,空手攀登尚且气喘吁吁,半途而返,跟何况要一级一级扫上扫下。不难:因为长年锻炼,好看好水看一程扫一程歇一层,从容自在,气定神闲。但这里的气定神闲一词并非一下子就可以感悟出来。还需要对前面中“哗——哗——”一词,下点功夫品味才能更有体会。但若是说值得练写、仿写,好像并没

6、有合适的写作切入点。那么本文中的“理解和运用”的结合点到底在哪里呢?再次寻找,我发现了第三自然段:“下了山,已是傍晚时分。我游兴未尽,便踏着暮色,沿着小溪散步。在一片静寂中,我隐约听见“哗——哗——”的声音,颇有节奏地从岭下的竹丛中传来。这声音由远而近,一声比一声分明。我循声迎了上去,及至到了眼前,才看清是一位精瘦的人。他身穿一套褪色的衣服,足登一双棕色的运动鞋,正用一把竹扫帚清扫着路面。原来老人是游览区的扫路人,每天负责打扫登天游峰的石阶。”这段中有些用词引起了我的兴趣,如“踏着暮色”中“踏”的用法;“静寂”和“寂静”在语感上的细微差别;“隐约听见‘哗——哗——'的声音,颇有节奏

7、的从岭下的竹丛中传来。”中对扫地声为何有这么细致的描述?“一声比一声分明”中“分明”的意思;为什么“迎了上去”和“及至到眼前,才看清”?作者这段对初次相遇描写这么细致,这么生动,引起了我的更多关注。这很符合一句话“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红楼梦对王熙凤的出场描写就是此中手法,引人注目,夺人心声,勾人好奇。再看对老人的外面描述:“他身穿一套褪色的衣服,足登一双棕色的运动鞋,正用一把竹扫帚清扫着路面。原来老人是游览区的扫路人,每天负责打扫登天游峰的石阶。”这种对人物外面描写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