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3081517
大小:104.50 KB
页数:13页
时间:2019-02-20
《年全省电力迎峰度夏预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2011年全省电力迎峰度夏预案为做好2011年电力迎峰度夏工作,确保全省电网稳定运行和电力可靠供应,制定本预案。一、2010年迎峰度夏情况及今夏负荷预测(一)2010年迎峰度夏情况2010年,全省电力生产运行稳定,供用电秩序平稳,发、用电量保持较快增长。迎峰度夏期间,全省电网用电负荷、用电量先后八次创历史新高,最高统调用电量9.38亿千瓦时(7月30日),较2009年夏季增长17.4%;最高统调用电负荷4487万千瓦(8月4日),较2009年夏季增长16.2%。度夏期间,各级经信部门、发供电企业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
2、府保障电力供应各项工作部署,认真按照《2010年全省电力迎峰度夏预案》要求,加强电煤调运储备,坚持运行监测调度,精心组织电力生产,统筹设备检修维护,完善运行考核管理,细化有序用电措施,强化电力需求侧管理,各项工作组织得力、措施落实到位,全省电力供需衔接有序,平稳度过了历次用电高峰,确保了山东电网运行安全稳定,圆满完成了电力迎峰度夏任务,为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坚强电力保障。(二)2011年夏季电网负荷预测根据今年我省GDP增长10%、工业增加值增长13%的预测目标,预计全省全社会用电需求3710亿千瓦时,同
3、比增长12.5%。分析今年以来全省用电需求走势和近几年夏季用电负荷增长规律(见图一),预计今年夏季统调最大用电负荷将达到5200万千瓦,比去年夏季增长15.9%,最高负荷可能出现在7月中旬至8月中旬。2001-2011年夏季电网最大统调用电负荷及同比增幅(图一)单位:万千瓦注:1、2004年及以前为统调公用发电口径,以后为统调用电口径;2、2009年为剔除移峰限电因素影响后测算水平。二、今年夏季全网电力平衡分析综合分析省内新增装机、省外来电和电力需求,今年全省电力供需形势总体偏紧。迎峰度夏期间统调装机容量5086万
4、千瓦,按照常规情况,扣除机组因夏季低真空和设备缺陷降出力340万千瓦、临故修容量160万千瓦,预留事故备用100万千瓦、旋转备用135万千瓦,全网可调出力约4350万千瓦;考虑省外来电750万千瓦,电网合计统调可用出力5100万千瓦。按夏季全省统调最大用电负荷5200万千瓦测算,全网高峰时段存在100万千瓦左右供电缺口,需采取有序用电措施。淄博-东营、烟台-威海、临沂、枣庄等地区由于局部网架结构薄弱、变电容量不足,用电高峰时段供电形势尤为严峻。若考虑电煤供应紧张和机组降出力、临故修增加等因素,参照往年情况,今年迎峰
5、度夏期间用电高峰时段供电缺口将超过300万千瓦,电力供应保障任务艰巨。三、度夏期间应当关注的问题(一)电煤供应不确定因素较多预计2011年全省共需电煤1.65亿吨,其中从省外调入1.2亿吨左右,占70%以上,造成电煤运距远、环节多,保障压力很大。今年4月份进入用煤淡季之后,电煤供应出现了淡季不淡、煤价高企的状况,华中“两湖一江”地区及四川、重庆电煤告急。一季度全国煤炭净进口下降26%,加剧了国内煤炭供应紧张形势。我省目前电煤库存虽已超过20天,但电煤供求形势仍有可能发生由稳定到紧张的逆转,出现电煤告急的情况。(二)
6、机组降出力、临故修现象仍不容忽视近年来因煤质不稳、设备缺陷等问题导致的机组临故修和降出力问题十分突出。迎峰度夏期间,电煤消耗大幅增加,电煤价格上涨和供应紧张形势将逐步显现,从往年情况看,势必对到厂电煤质量产生较大影响,锅炉本体磨损及制粉系统等辅机超负荷运转导致的设备降出力、临故修问题将明显增加。因长期亏损,部分企业压缩检修维护费用,势必影响设备健康水平。(三)地方电厂出力不足加重了主网供电压力。地方电厂大部分是热电联产机组,企业规模小、消耗指标高,再加上煤电、煤热价格长期倒挂,大部分企业处于严重亏损状态,生产经营十
7、分困难。2010年在省内全口径发电量同比增长7.67%的情况下,地方公用机组完成发电量199.8亿千瓦时,同比下降7.56%,累计平均利用小时2868小时(扣除风电),较统调公用机组低2645小时。一旦出现电力供应不足情况,地方电厂发电出力的下降,将进一步加剧全网供电压力。(四)用电结构和电网负荷特性亟待进一步优化随着全省城市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居民生活用电、第三产业用电迅速增长,随季节性、时段性大幅变化的空调负荷将明显增加。2010年全省空调负荷达800万千瓦,占最大统调负荷的17.8%,比2005年提高3.8个百
8、分点。2010年电网最大峰谷差1341万千瓦,占最大负荷的30%,我省装机以火电机组为主,持续增加的峰谷差对电网的经济、安全运行产生较大影响。由于缺乏完善的配套政策和资金支持,省内能效电厂建设、蓄能技术推广、节电产品应用等工作推进较慢,部分地区负荷监测与控制技术应用覆盖面不够,峰谷分时电价政策落实不到位,电力需求侧管理工作有待加强。(五)部分地区电力供应较为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