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碳关税对中国主要出口贸易品的影响》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国际经济与贸易碳关税对中国主要出口贸易品的影响一、选题的背景与意义2005年《京都议定书》生效后,低碳经济成为国际经济发展的新趋势,欧盟开始实施全而的排放贸易制度。欧盟不少人认为,在只有部分国家进行减排行动的情况下,欧盟的减排行动会使欧盟国家的碳密集型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受损,同时还会导致非减排国家的温室气体排放增加,即会产生“竞争力”和“碳泄漏”两大问题,对此欧盟需釆取相应的碳边境调节措施以补偿损失。2009年6月26H,美国国会众议院通过《2009美国清洁能源安全法案》,提岀美国将从2020年开始对未减排国家的某些产甜征收碳关税。对此,中国、
2、印度等发展中国家表示强烈地反对,认为这些边境调节措施是一种贸易保护手段。目前,就低碳经济与贸易壁垒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第一,出口贸易与碳排放关系的研究,这类研究认为中国出口贸易以工业制成品为主,具有“三高”特点,即高投资、高能耗、高排放,出口贸易内涵碳高,贸易增长会引起二氧化碳的增加;第二,谈边境调节措施对中国工业品出口的影响,这类研究通常基于第一类研究成果,认为由于中国出口贸易的特点,谈边境调节措施会对中国出口贸易产生较大的冲击。二、研究的基木内容与拟解决的主要问题:本文拟解决的主要问题为碳关税是否会影响中国出口贸易,通过研究低碳经济提出后国际贸
3、易政策变化情况及其对中国出口贸易的影响,确定是否会形成新的贸易壁垒。严加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1、前言,介绍碳关税相关背景2、文献综述,解释碳关税的含义、合理合法性分析3、中国主要出口贸易品的碳排放系数计算3.1主要贸易品选择及数据库构建3.2投入一产出模型构建3.3模型计算结果分析3.4假定税率条件下中国主要出口贸易品碳关税计算及分析4、分析碳关税对屮国主要出口贸易品的影响。5、应对碳关税措施的政策建议三、研究的方法与技术路线:5、搜集资料,查阅图书馆、阅览室的图书、杂志、期刊、资料等,充分利用文献资料;借助网络资源,浏览搜集相关资料、信息。6、对搜集到的资
4、料进行全面浏览,并对不同资料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在研究资料吋,同时做好资料的记录。7、搜集相关数据,并对数据进行分析、整理。8、构建投入一产出模型计算中国主要出口贸易品的碳排放系数。9、假定税率条件下中国主要出口贸易品碳关税计算及分析,并运用比较分析方法将计算结果与反倾销税和特保税等进行比较。四、研究的总体安排与进度:1>2010.11.17-2010.12.12指导教师下达毕业论文任务书、学生收集资料,完成外文文献翻译、文献综述、开题报告,学院组织开题论证。2、2010.12.12-2010.12.20根据老师意见修改完善外文翻译、文献综述、开题报告,初步
5、确定研究方案和论文提纲。3、2010.12.21-2011.3.10查阅资料,实际调研,完成论文初稿。4、2011.3.11-2011.4.30补充调查、论文修改、论文定稿、论文印刷。5、2011.5.1-2011.5.15完成毕业论文的后续工作,做好毕业论文答辩准备工作。6、根据学校安排,2011.5.22Z前完成第一次论文答辩。五、主要参考文献:⑴贺菊煌,沈可挺,许嵩龄•碳关税与二氧化碳的CGE模型[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2,(10).⑵刘强,庄幸,姜克隽,韩文科•中国出口贸易中的载能量及碳排放量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8,(8).⑶
6、陈诗一•能源消耗、二氧化碳排放与中国工业的可持续发展[j]・经济研究,2009,(4).⑷徐广月,宋德勇•我国出口贸易、经济增长与碳排放关系的实证研究[J]・国际贸易研究,2010,(1).⑸王海鹏•对外贸易与我国碳排放关系的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0,⑴.⑹尹显萍,程茗•中美商品贸易中的内涵碳分及其政策含义[」].中国工业经济,2010,(8).[7]谢来辉•欧盟应对气候变化的边境调节税:新的蚂蚁壁垒[J]•国际贸易问题,2008,(2).⑻沈可挺.贪官会争端及其对中国制造业的影响[J]・中国工业经济,2010,(1).⑼沈可挺,李钢•碳关税对中国
7、工业品出口的影响一一基于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的评估[J]•财贸经济,2010,(1).[10]东艳•全球气候变化博弈中的谈边境调节措施研究卩].世界经济与政治,2010,(7).[11]YouLi,C.N.Hewitt.TheeffectoftradebetweenChinaandtheUKonnationalandglobalcarbondioxideemissions[J].EneigyPolicy,200&(36).[12]BinShui,RobertC.Harriss.TheroleofC02embodimentinUS-Chinatrade[J].E
8、nergyPolicy,2006,(34).毕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