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地理同步七年级上册教案:第二章学用地图第三节等高线与地形图的判读

粤教版地理同步七年级上册教案:第二章学用地图第三节等高线与地形图的判读

ID:33064931

大小:354.27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2-19

粤教版地理同步七年级上册教案:第二章学用地图第三节等高线与地形图的判读_第1页
粤教版地理同步七年级上册教案:第二章学用地图第三节等高线与地形图的判读_第2页
粤教版地理同步七年级上册教案:第二章学用地图第三节等高线与地形图的判读_第3页
粤教版地理同步七年级上册教案:第二章学用地图第三节等高线与地形图的判读_第4页
粤教版地理同步七年级上册教案:第二章学用地图第三节等高线与地形图的判读_第5页
资源描述:

《粤教版地理同步七年级上册教案:第二章学用地图第三节等高线与地形图的判读》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等高线与地形图的判读》教案教学设计个性化修改教学目标1.学会运用地图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2.会识别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山峰、山脊、山谷、陡崖、鞍部。3.会在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教学重点等高线形态与地势高低、坡度陡缓的关系。教学难点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体不同部位的等高线形态。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观察法、演示法等。课时安排1教学过程复习旧知复习地图的三个基本要素:1•比例尺:①会运用比例尺,通过测量图上距离,换算出实际距离;②会比较比例尺的人小。2•方向:(在地图上有三种表示方法)①指向标;②经纬网;③按惯例

2、“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定方向。3.图例新课导入我们认识的这些地图,都是绘制在平面上的。大家都知道地球表面有高山,有低地,是高低起伏不平的,那么,如何将高低起伏的地表特征比较准确地在平面的地图上表示出来呢?不同?归纳小结: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称为海拔。某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叫做相对高度。闯关题(一):甲山的海拔为米,丁山的海拔为米,甲山相对丁山的相对高度为米。承转:人们是怎样把立体的高低起伏的地形绘制到平面地图上的呢?第二关:绘制等高线学生自学:读课文并观察课本上的“等高线示意图”,体会等高线是

3、怎么绘制的?动画:P24图1.35等高线图的绘制过程(学生认真观察,形象感知)如果B是在等高线上,那B的海拔是40°茉。如果M和N都在等高线上,M与N的相对高度是300-100=200米。学生交流感悟心得(教师可以用切土豆演示)闯关题(二):(见上右图)第三关: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坡度陡缓设疑:有一老一少要爬山(出示图片),请你为二人安排一下各自的登山路线,并说说原因。提问:你能把你的原因用这座山的等高线图加以解释吗?(出示等高线图,学生解释,教师引导归纳)闯关题(三):甲乙哪条登山路线省力些?为什么?甲省力。因

4、为甲路线上的等高线稀疏,是缓坡。(二)山体不同部位的地形形态读图感悟:教师引导学生读课本P25图1.36“等高线地形图上不同的山体部位”:(1)认识山体素描图上山顶、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的形态。(2)辨别山顶、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的等高线形状及其特点。教师精讲点拨:用电脑出示山顶、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的相关图进行分析对比。称:线二咼低高合间周等闭中四上隆部线处。坡上的。高低曲山向起位等向弯山坡上向卜凹的部等高线向高处弯曲相顶间。个山中分两邻的部唾貞或近彳以垂直的陡坡。等离线重合。演示:用拳头演示小练习:“连连看

5、”闯关题(四人写出右图中字母代表的地形类ACD_型名第四关:分层设色地形图设疑:出示分层设色地形图,提问:怎么读呢?学牛活动:先让学牛读课木P27图1.42“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素描图”,辨认高原、山地、丘陵、盆地、平原五种地形并区分它们的特征。然后再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对比高度表从颜色上区分五种基本地形。(教师点拨)师生互动:归纳总结。闯关题(五):侖原山地丘陵盆地平原高度500米以上500米以上200米以上•500米以下200米以下地面起伏程度中部半坦边缘陡爼地血起伏大地面起伏缓四周高中间低平坦课堂小结:这一节课,

6、我们“过五关斩六将”学会了地形图的判读,在学习和生活中为了大家更好的运用地形图,我给大家了总结了一段歌谣:地形图的判读地形图,不难读,看好颜色和标注;向低突出是山脊,向高突出是山谷;分布密集是陡坡,缓坡分布较稀疏;高原平原都平坦,高低要靠颜色辨;坡度陡缓和高低,山地丘陵来辨析。板书设计一、等高线的判读第一关:会读地图上的高度1.海拔2.相对高度第二关:绘制等高线第三关: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一)坡度陡缓(等高线稀疏一坡缓)(等高线密集一坡陡)教学设计个性化修改二、地形图的判读第四关:分层设色地形图(二)山体不同部位的地

7、形形态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