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悬吊运动疗法——一种主动训练及治疗肌肉骨骼疾患的方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悬吊运动疗法种主动训练及治疗肌肉骨骼疾患的方法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6年4月第28卷第4期ChinPhysMed!.db_r!i!01.!!:!悬吊运动疗法一一一种主动训练及治疗肌肉骨骼疾患的方法卫小梅郭铁成肌肉骨骼疾病是临床上最为常见的疾患之一,大多数人在其一牛中均会被该病所累及,故由此造成的社会,经济负担往往十分巨大•以往能够有效治疗该症的方法不多,而悬吊运动疗法(siingexercisethenipy,SET)就是在目前治疗该类疾患的最新研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例如有研究证实,运动器官的慢性疾
2、患往往与机体的生理改变有关,如感觉运动控制能力失调及肌力下降等,其中患者最重要的病理改变包括:①对感觉及运动的控制能力下降;②稳定肌的肌力及耐力降低;③活动肌的肌力及耐力降低;④肌萎缩;⑤心血管系统功能减退等.虽然目前尚未完全明确这些改变与慢性化进程间的关联性,但是有理由相信,它们在疾病的迁延过程屮扮演着重要角色.SET是以持久改善肌肉骨骼疾病为目的,应用主动治疗和训练的一个总的概念集合,该疗法以主动训练和康复治疗作为关键要素,包括诊断及治疗两大系统.前者通过逐渐增加开链和闭链运动的负荷来进行肌肉耐力测定
3、,并结合肌肉骨骼疾病的常规检查;后者包括肌肉放松,增加关节活动范围,牵引,训练稳定肌肉系统,感觉运动协调训练,开链运动和闭链运动,活动肌动力训练,健体运动,小组训练,伴有长期随访的个体化家庭训练以及用来制定和修改运动计划的计算机软件等.经过多年的发展,SET目前也已成功用于脑卒中及其它神经疾病的临床治疗屮,还可用于儿童早期干预,康复训练以及健体运动等项目.本文拟对治疗肌肉骨骼疾病的SET疗法进行简要介绍.SET的基本要素,开放式和闭锁式动力链运动的诊断系统根据SET概念开发岀一个独立的诊断系统,用来诊断所
4、谓的”薄弱环节"(weaklink).所谓薄弱环节,是指在某一个动作屮,当某块肌肉和其它肌肉一起工作时,由于该肌肉力量太弱而不能发挥它应有的那部分作用•具体方法是让患者进行渐进式闭链运动,在运动中逐渐增大负荷至患者不能正确作出该运动或者感到疼痛为止.如果在负荷较低时就发生上述情况或者左,右两侧的运动有明显差别时,就表明被检者存在一处或多处”薄弱环节”,接着用开链运动检测各肌肉以确定具体薄弱处.当用闭链运动进行检测时,要求治疗师密切观察,因为机体会尽量让其它肌肉去代偿”薄弱环节”.不过到目前为止,尚未见到关
5、于测定该诊断系统可重复性的研究报道.二,肌肉放松在SET屮,使肌肉放松的一个主要方法就是通过悬吊装置使需要放松的身体部位置于所希望的姿势,然后缓慢,轻柔地移动该部分机体•这通常会使患者感到非常舒适,该项操作在治疗前,后都可以应用.作者单位:430030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屈同济医院康复医学科9■281?综述.三,增加关节活动度慢性疾病常导致肌肉和关节活动范围减小•除了使用关节松动术和肌肉牵拉等物理治疗外,还可通过悬吊系统让患者自己进行增加关节活动度的练习•此时由于重力的影响已基本消除,患者感到他
6、们能有效控制运动且受到全面保护,故能够使肌肉和关节逐渐活动到最大范围,甚至能再进一步稍作牵伸.四,牵引对于背部牵引,可以通过悬吊装置将患者的双臂悬挂起来,将双脚放在地上,慢慢屈膝并以手臂承受体重,由此产生牵引的效果•对于仰卧姿势的牵引,则可以用吊带包绕脚踝,将双下肢悬吊在空中,由此即可将臀部从支撑面上抬起来•牵引同样可以在颈部,肩部和髓关节处实施,但是在这些情况下,物理治疗师应发挥重要作用.五,稳定肌的训练最近研究表明.机体某些肌肉有特殊的稳定功能,将它们称之为'局部肌肉“(localnwscles).这
7、些肌肉一般位于关节附近,并有大量的张力性肌纤维保持关节稳定性,对执行正确的功能动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据推测这种”局部肌肉”主要负责节段性的稳定,而运动则由”整体肌"(globalmuscles)实施•人体参与外周关节稳定性的肌肉主要包括有:肩关节回旋肌,膝关节股内侧斜肌和髓关节臀中肌后部等•腰椎最重要的稳定肌是腹横肌和多裂肌,颈椎的稳定肌则有颈长肌,头长肌,多裂肌以及半棘肌,另外保持躯干稳定性的还有盆壁肌和膈肌.有研究发现,对分娩后骨盆疼痛的患者进行专门的稳定性训练,其疗效要明显优于以往的常规治疗.在对
8、稳定肌进行训练吋,要强调开始应采取低负荷(为最大收缩阻力的30%〜40%)的等长收缩训练…,随后逐渐延长训练时间但不增加负荷量.已有研究发现,对腰背痛患者进行腹横肌低负荷训练具有显着疗效•在躯干或四肢突然运动的情况下,机体会以”前反馈”机制尽量稳定腰椎「局部的稳定肌”接收到传出信号并在”整体肌”兴奋之前收缩•参与这种”前反馈”机制的肌肉包括:腹横肌,膈肌,骨盆底肌肉及颈肌等5•已有文献表明,慢性背痛患者存在腹横肌”前反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