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关于中国大学生对中日关系看法的调查和分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关于中国大学生对中日关系看法的调查和分析2007年第9期(总第269期)湘潮(下半刀)2007年9月关于中国大学生对中H关系看法的调查和分析毛贺力(上海海事大学,上海200135)摘要:中日关系一直是我国外交关系中较为敏感的话题,尤其在今天这样一个全球化时代,中日两国人民如何面对历史,如何应对两国关系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这更值得我们深思•作为一个从事日语教育的工作者,这个问题更具有现实意义•为此本论文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针对上述问题,选取中国部分高校低年级口语专业学生为对象,进行一次问卷调查,通过对调查结果的统计和分析,了
2、解中国青年学生对中F1两国关系的认识和理解,并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将之作为日后工作的重点,为中日关系的发展尽一些绵薄之力.关键词:大学生;中日关系;调查中图分类号:D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49X(2007)—09—0017—02中日两国一衣带水,迄今为止已经有两千多年的交流史.但是,近代由于171本走上对外扩张的道路,171本对于中国进行了野蛮侵略,极大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感情•自从中171恢复邦交以来,在两国人民共同努力下,中171关系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两国之间仍然存在很多不和谐之音,特别是2005年以来,由
3、于日本方面多次挑起事端,两国关系降至建交以来的最低点.对于这一严峻的态势,首先应看清并了解普通国民的想法,特别是青年学生们对这一问题的认识•青年人是国家发展的生力军,青年人将在未来的社会发展中起到决定性作用•特别是二十岁左右的青年学生,他们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期,他们对问题的看法和想法不仅对171后他们个人的发展有重大影响,更重要的是,他们是国家前途的希望,他们的思想意识将影响国家的发展•尤其是选择171语语言文化为专业的大学生们,他们对中171关系是如何看待的,他们是抱以怎样的目的选择171语专业的,f也f门对中171关系
4、未来的发展有何建议等等,这些问题的答案将有助于我们预测,展望并克服中171两国在未来的道路上将面临的问题.据资料显示,通过问卷形式调查研究中国国民,中国大学生对171本的看法和认识并不少见,但是针对高校171语专业学生这样一个持定样本进行细化调查研究还没有进行过•基于E述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和缺欠,笔者选择全国二十余所高校的171语学生共计487人进行了一次关于他们的对中171关系的看法的问卷调查•以下是对这次问卷调查的具体介绍和统计分析,并在对数据进行严格统计和计算的基础上,得出以下结论.,问卷设计和介绍此次问卷调查研究中所使用的问
5、卷内容均由笔者自行设计,本次调查研究的目的是考察对171本历史,社会和文化具有初步印象和了解的中国青年学生对待中171两国关系的走向持有怎样的见解,存在哪些问题,在这一基础上预测中171关系的发展前景,并提出合理化建议•为此,笔者设计了包括日本政治,经济,文化以及中171两国民问交流等四方面共25道题目.另外,基于笔者是一名从事日语教育的工作者,这一问题对自身的教育教学工作具有相当重要的实际意义,可以从中认清以后教育教学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因此此次问卷的受访者范围划定在岀生年龄为1987—1989年的中国高校171语专业一年级学生•
6、这一人群的特有三:一是他们的知识结构具有特殊性•他们是刚刚接触171语的初学者,因此受到171本文化的影响并不大,但是也不是对171本全无认识,因此在这一阶段对他们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查,可以取得比较客观,合理的研究结果;二是他们的年龄结构具有特殊性•他们是中国改革开放后获益最大的人群,在中国经济迅速发展时期,他们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而且,他们的成长伴随着信息化,全球化意识的普及,因此他们的民族观念,国家观念不会过于保守,而且他们利用网络和媒体的机会最大,对于信息的搜集和掌握最熟悉•因此相对于七八十年代生人的国民,他们更具
7、调查的客观性,合理性;三是他们的自身思维方式和思想意识具有特殊性•他们是被称为"80后"的一代,具有先锋意识,同时也具有独立的个性和思想,他们追求张扬个性,独立精神,因此他们对问题的看法具有独到之处.最后,为了此次调查的受访者覆盖面的比例适中,从男女性别角度考虑,笔者选取男性123人,女性364人,男女比例为129•这与我国高校外语专业学生比例基本吻合.从高校收稿日期:2007—7—18作者简介:・L贺力(1974-),男,上海海事大学讲师,语言学硕士,研究方向:FI语语言,FI本文化.基金项上海高校优秀青年教师科研专项基金.17
8、湘潮2007年9月层次考虑,笔者选择包括部属,省属院校在内的共9所高校.从地域性考虑,笔者分别选取发达地区高校和一般地区高校.共计有(南京工业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上海海事大学,吉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烟台大学,聊城大学,天津财经大学,东北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