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3004413
大小:1.23 MB
页数:21页
时间:2019-02-19
《康颈汤对颈复康颗粒治疗颈型颈椎病的比较分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第一章绪论描述,与现代脊髓型颈椎病的表现十分类似,其中“肉苛”是指肌肉麻木;“不仁”是指不知痛痒寒热;“不用”是指肢体运动障碍;“肉如故”是指肌肉虽然完好,但已经不仁不用,人的意志不能指挥它了。《伤寒论》“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桂枝加葛根汤主之”、“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者,葛根汤主之””项背强几几就是风寒湿导致颈背部肌肉酸重的感觉。一旦风寒之邪侵犯太阳经脉,束闭卫表,太阳经气不利,则营卫失和,诱发本病,表现为“项背强几几”等症状。这段话明确指出了痹证的病因是“风寒湿”。《张氏医通》对颈肩痛则采用分而治之的方法:“肩背痛,背强,腰
2、似折,项似拔,此足太阳经气不行也,羌活胜湿汤。湿热相搏,肩背沉重而疼,当归拈痛汤。肩背一片冷痛,背旅疼痛,此有痰积也。有因寒饮伏者,近效附子白术汤,或观书对奕而致肩背痛等,补中益气汤加羌防“。这是辨证治疗颈椎病最为详细的记载。在颈椎病的中医病因病机研究方面,王拥军等【lJ提出在表“五体痹”和在里“五脏痹”的观点,指出风寒湿邪入袭,按在表部位可分为皮痹、肉痹、脉痹、筋痹及骨痹的五体痹;若邪留筋骨,病深日久,营卫行涩,经脉不利,内传五减,可以导致肺脾肝肾心等五脏之痹。2.1.2颈椎病与气血、阴阳的关系《素问·调经论》说:“人之所有者,血与气
3、耳”。明·龚廷贤在《寿世保元》总结说”人生之初,具此阴阳,则亦具此气血;所以得全生命者,气与血也;血气者,人身之根本也”,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血之在身,随气而行,常无停积⋯”,”颈椎损伤后,“血行失度,随损伤之处而停积”所以“时损痛也”;“积劳受损,经脉之气不及贯串”,引起气虚血瘀,是劳损内伤本虚标实证候的原因。瘀血阻脉,不通则痛;瘀血之不除,新血不可生,气虚无援,血运不畅,荣养失职,引起了不荣则痛和肢麻等症状。《灵枢·百病始生》也说:“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此必因虚邪之风,与其身形,两虚相得,乃客其行”。清·叶天
4、士《临症指南医案》:“平昔操持,有劳无逸,阳气大泄”,清·胡廷光《伤科汇纂》“无形之伤”,也指此类证忠。《中藏经第十九》:“劳者,劳于神气也,伤者,伤于形容也”。《素问·上古天真论》说:“年四十而阴气自半”,正气虚弱,从而易感冒风、寒、湿等邪。金·刘完素《伤寒直格论方》:“不因一时所伤而病,乃久以渐积,脏腑变动,久衰而病者,是日因气变动也”。因过度的、长期的劳力,积渐而使体质衰弱,元气损伤,为虚证。临证所见,亦每以中老年患者为多。对于气虚,《素问·至直要大论》有言:“不足补之”,临床常用补气之法来治疗;血瘀应“瘀者行之”,所以我们要祛瘀
5、以生新。清·叶天士指出:“久病宜痛任督”,现代医家也认为“病至虚实错杂,依征久治不应,虽无脾肾之证,亦宜调补之”。薛己《J下体类要·序》所谓“肢体损于外,则气血伤于内,荣卫有所不贯,脏腑由之不和。”正不胜邪,风寒湿邪久留不去,则流注经络、血脉、关节,导致“荣血泣,卫气去”的病理变化,临床多以气滞血瘀、着痹的表现为主。如胸腹闷胀、疼痛、嗳气或矢气、头颈刺痛、面色晦暗、口唇色紫、肌肤甲错等。久之至气血虚衰,出现头晕、头空痛、肢体麻木、活动不利、心悸失眠、视物昏花、排尿便困难、筋节拘挛、吞咽困难等。且往往缠绵不愈,所谓“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
6、生”。颈椎病,不论在脏腑、经络,或在皮内、2南京中医药大学硕l:学位论文筋骨都离不开气血;气血之于形体,无处不到。“血行失度,随损伤之处而停积”所以“时损痛也”;“积劳受损,经脉之气不及贯串”,引起气虚血瘀,是劳损内伤本虚标实证候的原因。瘀血阻脉,不通则痛;瘀血之不除,新血不可生,气虚无援,血运不畅,荣养失职,引起了不荣则痛和肢麻等症状。损伤之后气血不和,痰湿每凝滞经络。所谓痰湿乃同出一源也。明《本草纲目》曾对痰湿产生的病症作了许多描述,如:峨⋯入于经络则麻痹疼痛,入于筋骨则头项胸背腰痛,手足牵引隐痛。”2.1.3颈椎病与脏腑虚实的关系
7、《素问·调经论》还指出:“百病之生,皆有虚实”。颈椎病主要为年老体弱而元阴元阳不足,筋骨之患迁延,或者外力致伤,精气不复,迁延劳损所致的退变性病症,主要发生年龄段在女子“六七”,男子“五八”前后,其时已“三阳脉衰于上,“肾气衰”乃至“太冲脉衰少”、“督脉衰损”了,所以,从中医的病因病机上说,肾之精气不足也是颈椎病的一个重要原因。年高肝肾不足,筋骨懈惰,引起椎问盘退化,颈部韧带肥厚钙化,骨赘增生等病变影响到椎间孔变窄、神经根受压、脊髓和主要血管受压时,即逐渐出现颈椎病的各种症状。局部肢体产生慢性疲劳性损伤,导致气血失和,阳气虚衰不足,卫阳
8、不固,腠理空疏,亦为风寒湿三气杂至,气血凝滞而为痹症的形成创造了致病基础。痹阻遂致气滞血瘀,血脉不通,久之失养,筋脉不荣亦加重了局部病症,形成痰瘀互结。清·沈金鳌也总结“百疾之作。由于气血失常”。清·叶天士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