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益肝肾中药对缺血性脑卒中模型大鼠nt-3与creb表达的影响

补益肝肾中药对缺血性脑卒中模型大鼠nt-3与creb表达的影响

ID:33002130

大小:227.31 KB

页数:41页

时间:2019-02-18

补益肝肾中药对缺血性脑卒中模型大鼠nt-3与creb表达的影响_第1页
补益肝肾中药对缺血性脑卒中模型大鼠nt-3与creb表达的影响_第2页
补益肝肾中药对缺血性脑卒中模型大鼠nt-3与creb表达的影响_第3页
补益肝肾中药对缺血性脑卒中模型大鼠nt-3与creb表达的影响_第4页
补益肝肾中药对缺血性脑卒中模型大鼠nt-3与creb表达的影响_第5页
资源描述:

《补益肝肾中药对缺血性脑卒中模型大鼠nt-3与creb表达的影响》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补益肝肾中药对缺血性脑卒中模型大鼠NT-3及CREB表达的影响引言缺血性脑卒中(cerebralischemicstrokeCIS),又称脑梗死(cerebralischemicCI),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脑部血液供应障碍,使局部脑组织发生不可逆性损害,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缺血性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近年来我国的流行病学资料表明,缺血性脑卒中占全部脑血管病(cerebrovasculardiseaseCVD)60%~80%,平均70%,与脑出血相比,其具有“三高一低”的特点即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低死亡率。由于高致残率及高复发率,缺血性脑卒中造成了大量的残疾人群,成为家庭

2、及社会的沉重包袱,造成极大的经济负担,目前已受到各国政府及医学界的重视。祖国医学将缺血性脑卒中归为中风范畴,早在几千年对此病就有认识,相当于当时之“击仆偏枯”,现代中医认为该病是由于气血逆乱,产生风、火、痰、瘀,导致脑脉痹阻,临床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为主症。中医对本病的治疗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取得了很好的临床疗效。补益肝肾法既是临床上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有效方法之一,又符合治本的原则,但目前对补益肝肾中药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具体作用机制还不清楚。导师闫咏梅教授致力于补益肝肾中药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机制的研究,探讨缺血性脑卒中后补益肝肾中药修复神经系统损伤的作用机制

3、,前期通过实验证实补益肝肾中药对缺血性脑卒中大鼠的髓鞘相关轴突生长抑制因子有抑制作用而促进了中枢神经的再生,从抑制髓鞘相关轴突生长抑制因子方面诠释了补益肝肾中药的作用机制,为中枢神经损伤的临床治疗提供了依据。本实验通过对缺血性脑卒中模型大鼠应用补益肝肾中药后脑细胞中部分神经营养因子(NT-3)及转录因子(CREB)的影响变化,从生长因子方面探讨补益肝肾中药修复神经系统损伤的作用机制,有助于从分子水平上更多方位以及全面了解补益肝肾中药的作用机制,推动中枢神经损伤的临床治疗,为临床有效用药提供更深一步的理论依据。1陕西中医学院2010届硕士学位论文第一部分文献综述1.祖国医学对缺血性脑卒中的认识

4、缺血性脑卒中起病急骤,证见多端,变化迅速,与风性善行数变的特性相似,故又以中风名之.本病是以猝然昏仆不省人事,伴口眼㖞斜,半身不遂,语言不利或不经昏仆而仅以㖞僻不遂为主证的一种疾病.其高发病率,高复发率,高病死率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为老年人常见死因之一.1.1病因病机对中风病因病机的认识大体可分为两个阶段,以唐宋为分水岭,经历了一个由外因论到内因论的漫长发展过程:在唐宋以前以“外风”学说为主,多以“内虚邪中”立论,唐宋后尤其是金元时期,突出“内风”学说,可谓中风病因学说上的一大转折。“内虚邪中”之说最早见于《黄帝内金》,《灵枢·刺节真邪论》曰:“虚风之贼伤人也,其中人也深,不能自去”,“虚邪

5、偏客于身半,其入深,内居营卫,营卫少衰,则真气去,邪气独留,发为偏枯。”《灵枢·九宫八风》曰:“其有三虚而偏于邪风,则为击仆偏枯”。此以外风入中立论,认为人体正气不足,脉络空虚,风邪乃入,发为“偏枯”。汉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中指出:“浮者血虚,脉络空虚,贼邪不泄,或左或右,邪气反缓,正气即急,正气引邪,㖞僻不遂、、、、、、”,此与《黄帝内金》“外邪致中”之论相同,认为中风由于络脉空虚,风邪乘虚侵入人体而发病。隋代巢元方所著的我国第一部病因病理学专著《诸病源候论》“中风候”中有:“风偏枯者,由气血偏盛,则腠理开,受于风湿”的记载。宋代严用和在《济生方·中风论治》中提出:“

6、荣卫失度,腠理空疏,邪气乘虚而入,乃其感也,为半身不遂、、、、、、”。总之,这一历史时期的医家多认为中风是外风所致的。当人体气血亏损,脉络空虚,卫外不固时,风邪乘虚入中脉络,突然出现口眼㖞斜、半身不遂、偏身麻木等症。至金元时期,对中风的病因病机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许多医家对外风入侵的理论有了不同看法,提出了中风的病因不是感受外邪为主,而重在内因的论点。这是中风病因学说的一大进展。刘完素首先对外因说提出异议,他在阐述六气化火病机理论中指出:“风病多因热甚”,认为中风乃由火甚化风,风火相煽,气血上逆而成,从而创立“热极生风论”;滋阴派朱震亨认为中风是“湿痰生热”所致;脾胃派李杲认2补益肝肾中药对缺

7、血性脑卒中模型大鼠NT-3及CREB表达的影响为“正气自虚”能导致中风;三家虽然立论各不相同,但均偏重于内在因素。元代王履从病因学的角度提出了“真中风”、“类中风”的观点,在其《医经溯回集·中风辨》提出:“因于风者,真中风也;因于火、因于气、因于湿者,类中风而非中风也。”明确指出外风入中所致的病症是“真中风”,而河间、东垣、震亨以内风理论的中风应是“类中风”。他还强调:“中风者,非外来风邪,乃本气病也,凡人年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