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2996212
大小:57.68 KB
页数:8页
时间:2019-02-18
《马克思、恩格斯“三农”思想和其当代价值》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马克思、恩格斯"三农”思想和其当代价值摘要:"三农”问题(农业、农村及农民问题)已经成为学术界普遍关注和各级政府亟待解决的问题。时至今日,我们研究“三农”问题的理论基础仍然是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农业、农村及农民问题的经典论述。这些论述既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又有解决“三农”问题的实际意义。关键词:马克思、恩格斯;三农;当代价值'‘三农”问题已经成为学术界普遍关注和各级政府亟待解决的问题。直到当今,我们研究“三农”问题的理论基础仍然是马克思、恩格斯关于马克思、恩格斯有关“三农”思想的探究,从而得到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
2、启示。一、马克思、恩格斯的农业基础论首先,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其他一切劳动必须以农业劳动为自然基础和前提,农业具有基础性地位和作用。他们认为人类必须首先保证自己有足够的食物,然后才有精力去照顾其他事情;财富的增长和文明的进步,大都与生产人类的食品所需要的劳动和费用的减少成相等的比例。同时他们还认为我们首先应该确认所有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先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需要的就是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产品。因此,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便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其
3、次,马克思、恩格斯还强调了农业劳动生产率的重要地位,认为一切社会的基础是超过劳动者个人所需要的农业劳动生产率。只有在农业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髙的情况下,国民经济的其他部门才能从农业中源源不断地得到食物、资金、原材料还有劳动力;才能加速农业人口向非农产业和城市转移的规模和速度。同时,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也大大促进了产业的分工。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如果要想实现农业和工业之间的巨大分工,就必须使农业有很高的劳动生产率并能提供足够的农业产品。马克思、恩格斯进一步把影响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因素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劳动者的个人条件,这
4、是影响农业劳动生产率最核心的因素,也是能动性最强的因素。它既包括劳动者的智力、天赋、体力和技能等先天因素,又包括通过后天努力得到的生产技能。第二类是劳动的自然条件,包括气候、光照、水源、矿山以及土地等,“农业不但不能控制气候,还不得不受气候的控制”[1](P.191)它们对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影响是基础性的。第三类是农业劳动的社会条件,包括:资本的积累、生产的规模化、劳动分工及联合、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增加、生产方法的改良等,这些社会条件影响着农业劳动的社会生产率。这些思想为制定农业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二、马克思、恩
5、格斯的农村观马克思、恩格斯在分析英、法、德、美等西方国家农业发展和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基础上,总结出了工农业差别和城乡差别产生的原因以及缩小乃至消灭这些差别的方法。马克思、恩格斯总结出了工农业出现差别的原因。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农业劳动同工商业劳动的分离以及城乡的分离是商品经济发展和社会分工的产物。"一切发达的、以商品交换为媒介的分工基础,都是城乡的分离。可以说,社会的全部经济史,都概括为这种对立的运动。"[2](P.261)在近代以前,由于城市手工工业的生产率远低于农业生产率,因此,社会决定性的
6、生产部门是农业而不是工业。在农业中自然则是作为“机器和有机体参与人的劳动的”,而在工业中“自然力还几乎完全由人力代替”。但到近代以后,随着城市的逐步工业化,农村人口开始大量涌入城市,乡村开始破产并使城市逐步成为先进生产力的聚集地。在对乡村农业进行残酷掠夺的基础上,繁荣的工业中心城市逐步建立起来。因而,出现了农村落后于城市、农业落后于工业的现象,城市统治乡村的格局逐步形成。农业的收益低于工商业,农民和农业工人的收入低于城市工人,农村居民的文明程度低于城市居民,从而形成了城乡二元结构。城乡对立是由于资本扩张引起的,
7、资本使生产工具、财产和需求集中在极少数人手里。虽然资本主义为大农业带来了生产力的进步,但却导致了农村的破落和生产力的破坏。因此,在生产力有所发展而又发展不足的情况下,必然会导致城乡对立。城乡对立是一个历史范畴,会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逐渐消失。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形成农业和工业在它们对立发展的形态的基础上的联合”[3](P.552)是消灭城乡对立的根本。在城乡对立的基础上谋求发展不会取得成功,工业必须支持农业,城市文明必须要辐射乡村,农业和工业生产发展必然要求城乡统筹和谐。马克思、恩格斯总结出了缩短工农业和城乡
8、差别的措施如下:首先,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口的自由流动是缩短工农业和城乡差别的重要措施。近代以前的小农经济是自给自足的、与世隔绝的和孤立分散的,相互之间缺乏往来。"小农经济的典型特征就是孤立分散、与世隔绝,相互之间缺乏联系与往来。马克思认为“小农人数众多,他们的生活条件相同,但是彼此间并没有发生多种多样的关系。他们的生产方式不是使他们互相交往,而是使他们互相隔离。”[4](P.677)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