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宋代水运仪象台研究与复原中的两个问题》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自然科学史研究》,第26卷第3期(2007年):265-272StudiesintheHistoryofNaturalSciences,Vol.26,No.3(2007):265-272NewProblemsintheStudyandReconstructionoftheSongDynastyWater-PoweredArmillarySphereandCelestialGlobeTowerHUWeijia(InstitutefortheHistoryofScience,CAS,Beijing,100010,China)Summarizingthe50
2、yearsofstudyandreconstructionfortheSongDynastywater-poweredarmillarysphereandcelestialglobetower,thispaperputsforwardagainthehistoricalproblemwhetherornotthetowercouldoperateperfectlyorsuccessfullyintheSongDynasty.Itsuggeststhatthecomputersimulationtechnologyappliedinrecentstudyo
3、nthetowercanbeusedtoanalyzeandsimulatethepracticalprocessofdebuggingandimprovingthetoweratthattimetodrawarationalconclusiononthehistoricalproblem.宋代水运仪象台研究与复原中的两个问题收稿日期:2007-04-09作者简介:胡维佳,1958年生,江苏泰州人,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胡维佳(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北京100010)摘要在50年的研究并在结构和原理上复原出原大的水运仪象台后,有理由重新
4、提出历史上水运仪象台曾否成功运行的问题。新近应用计算机仿真技术等对水运仪象台的深入研究,如注意对历史上的制作调试和改进过程进行分析和模拟,会有助于我们得出这一历史问题的合理结论。关键词水运仪象台复原运行计算机仿真1水运仪象台研究简述对宋代水运仪象台的研究,自1950年代刘仙洲、李约瑟算起,至今已有50多年。这50多年的研究大体上可分为三个段落:71950年代初至1960年代初,刘仙洲[刘仙洲.中国在计时器方面的发明[J].天文学报,1956,4(2):219—232.]、李约瑟[NeedhamJ,WangL,PriceDJ.HeavenlyClockwo
5、rk[M].Cambridge:CambridgeUni.Press,1960.]等通过宋代天文仪器著作《新仪象法要》,从现代科学技术的视角来系统研究水运仪象台,阐释其在机械和天文仪器发明和发展方面的意义。这些阐释一方面依据对古代文献的释读和研究,另一方面则基于由释读和研究而构造出的水运仪象台理想与实验复原模型。王振铎[王振铎.揭开了我国“天文钟”的秘密——宋代水运仪象台复原工作介绍[J].文物参考资料,1958,(9):1—9.]和康布里奇(J.H.Combridge)[CombridgeJH.TheCelestialBalance:aPractic
6、alReconstruction[J].HorologicalJournal,1962,(104).]先后制作了不同结构的复原模型。1980年代后期至1990年代后期的研究则主要围绕苏颂事迹和《新仪象法要》全文释读,以及水运仪象台模型与复原制作展开。到1997年,一年中有胡维佳[胡维佳.《新仪象法要》译注[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山田庆儿和土屋荣夫[山田慶兒,土屋榮夫.復元·水運儀象台——十一世紀中国の天文観測時計塔[M].東京:新曜社,1997.]以及李志超[李志超.水运仪象志[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1997.]的有关水
7、运仪象台的著作相继发表。这三部著作都对记载水运仪象台形制的《新仪象法要》的全文做了考释或译解,以及相应的研究,山田庆儿和土屋荣夫的著作中还包括了水运仪象台的复原设计和结构简图。这一期间先后制作了几件不同比例的小模型,台湾省台中自然科学博物馆和日本诹访湖时间科学馆则分别制作了原大的复原水运仪象台。1∶1比例复原水运仪象台的制作和展出并没有终结对水运仪象台的研究,反而推动了专门的“水运仪象台研究组”于1998年成立并在1999年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项目资助[高宣.水运仪象台工作原理的研究与复原试验工作[A].机械技术史(3)——第三届中日机械技术史国际学
8、术会议论文集[C].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274—279.]。这个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