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2961938
大小:62.63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9-02-18
《新课程下关于常用逻辑用语教学几点思索》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新课程下关于常用逻辑用语教学几点思索1中学学习常用逻辑用语的必要性和合理性1.1必要性逻辑(logic)是在形象思维和直觉顿悟思维基础上对客观世界的进一步的抽象,所谓抽象是认识客观世界时舍弃个别的、非本质的属性,抽出共同的、本质的属性的过程,是形成概念的必要手段•该词最早被清末的严复翻译成汉语.逻辑是人的一种抽象思维,是人通过概念、判断、推理、论证来理解和区分客观世界的思维过程•逻辑成为一门科学,那是从亚里士多德开始的.逻辑学作为人们进行思维所必须运用的思维工具,和哲学、数学、物理等很多学科都息息相关,它对提高人们的思维能力具有很大帮助
2、,学习逻辑学可以使人们由自发地上升为自觉地运用逻辑形式进行思维活动,这对防止和纠正错误具有很重要的意义•目前,大部分高校都开设了逻辑学课程,这些专业知识在大学会系统地学到,而在中学阶段的学习就会显得零散浅显,学生利用逻辑学知识判断处理一些问题也是有难度的•但是了解常用的逻辑用语,对生活中简单的事情进行基本的推理和判断,还是要具备的,也是对今后学习的一种知识预设.在大规模的课程改革后,常用逻辑用语内容不仅被完整保留了下来,还新增了全称量词和存在量词,并且作为现行高考的必考知识,由此也可见常用逻辑用语内容的重要性.1.2合理性常用逻辑用语放
3、在选修模块里,分别在1-1的第一章和2-1的第一章,是很合理的.《课标》一改传统的“连续性,一步到位”的教学模式,采取“分段设计,分层推进”的教学模式•模块化的教材设计旨在实现知识的螺旋上升,层级构建,在这里就是一个明显的体现.学生在必修1中已经学习过集合知识,对集合的交并补思想有了一定的认识,在选修模块里学习常用逻辑用语知识时就不会感觉太陌生•对于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充分不必要条件、必要不充分条件、充要条件,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的理解除了利用定义,也可以用集合之间的关系来审视,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充分性必要性概念的理解,又巩固了集合之间
4、的包含关系;对于简单的逻辑联接词“且”、“或”、“非”的教学,教材的阅读与思考中把其与集合的“交”、“并”、“补”进行了很好的比较,让学生很容易发现命题和集合之间的对应关系,以及在这样的对应下,逻辑联接词和集合运算的规定在形式上的一致性,即命题的“且"、“或”、“非”恰好分别对应集合的“交”、“并”、“补”•这样,学生从集合的角度进一步认识有关逻辑联接词,从而能够很深刻地理解这种运算的规定以及对于pAq.pVq.P复合命题真假性规定的合理性.教材介绍过四种命题及其关系后,在p.7给出了例4证明:若x2+y2=0,则x=y=O.在这里,例
5、题的设计旨在巩固学生对逆否命题的理解,让学生明白有时直接证明不好证,可以通过证明逆否命题成立来证明原命题成立,由此也渗透了反证法的解题思想.紧接着,在选修1-2和2-2中,推理与证明一章给出了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两种典型的推理方式,以及直接证明和间接证明两种经典的逻辑证明方法•这里,间接证明中反证法概念正式提出时,学生已经很熟悉了•教师正好可以进一步深化,引导学生和例4的证明方法进行比较,指出两者的区别和联系.反证法和证明逆否命题思想一致,只是,反证法中,假设结论不成立推出矛盾的因素范围更广•这里又一次体现了知识的螺旋上升.由此可见,三个
6、层次,逐级上升,又互相渗透,凸显了新课程的基础性和系统性,符合建构主义理论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发展•学习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这样的课程编排由浅入深,不同知识之间相互交融,又由深化浅,纵横交错,知识的联系得到最大的体现,也让学生的学习层叠起伏,不断学有所悟,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通过这样两次螺旋上升,经过提出问题一一初步判断一一合理推理一一科学证明一一实践检验一系列环节,我们在遇到问题时就可以利用所学的知识初步解决,也体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和人文价值.就常用逻辑用语这部分内容而言,不必对学生要求过高,在高考中这块内容呈现方式大多是选择题和填空题
7、,而且都是和其它知识结合起来考查•作为生活中的逻辑,可以结合生活实例引起学生的兴趣,让他们感受到数学是一种方法论,也是一种文化.2如何驾驭和把握教材《课标》指出,正确地使用逻辑用语是现代社会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无论是进行思考、交流,还是从事各项工作,都需要正确地运用逻辑用语表达自己的思维•在本模块中,学生将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基础上,学习常用逻辑用语,体会逻辑用语在表述和论证中的作用,利用这些逻辑用语准确地表达数学内容,更好地进行交流•常用逻辑用语由''命题及其关系”、"简单的逻辑联结词”和“全称量词与存在量词”三部分组成.2.1内容与
8、要求《课标》规定常用逻辑用语(约8课时)(1)命题及其关系①了解命题的逆命题、否命题与逆否命题.②理解必要条件、充分条件与充要条件的意义,会分析四种命题的相互关系.(2)简单的逻辑联结词通过数学实例,了解逻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