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2959559
大小:54.46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2-18
《试谈高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合理应用史料》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试谈高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合理应用史料人们对历史的认识和研究离不开史料。史料就是指那些人类社会历史在发展过程中所遗留下来的,并帮助我们认识、解释和重构历史过程的痕迹。学生学习历史,主要是根据前人留下来的史料来获取知识,而且历史学科也是通过总结、梳理前人留下来的史料而形成的。因此,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正确对待史料,当前的高中历史教材中增添了很多史料,而且这些史料的内容丰富、重点突出、针对性强,是学生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的最佳素材,非常有助于培养学生运用史料进行历史学习的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要精心设计教案,合理地补充和运用史料,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2、提高历史教学效果。下面笔者就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对如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合理运用史料谈几点粗浅的看法。一、重视高中历史教材中的史料新课标下高中历史教材较之以前有了很大的改观,课本中增添了大量的史料,比如《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以及《世界近现代史》等教材中都引用了很多史料,这证明教育部门已经意识到了史料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和重要性。另外,新增加的史料内容丰富、重点突出、针对性和趣味性较强,通俗易懂,学生阅读时基本没有障碍。因此,作为高中历史教师,要立足于课本,在教学中充分合理地运用这些史料。比如,在向学生讲解'‘九•一八”事变时,教师可以借
3、助教材中的几则史料,帮助学生理解蒋介石政府实行不抵抗政策的原因,这些可以为学生以后学习抗日时期的蒋介石的政策打下基础。此外,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不必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可以灵活地设计和安排教学内容,比如可以通过教材中的史料将不同章节的教学内容重新组合,这样比较分散的内容就可以通过史料这条主线联系在一起,形成纵向和横向上的关联,而且学生理解起来也比较方便。比如,我们可以把《八一宣言》《瓦窑堡会议的决议》《中国共产党为日军进攻卢沟桥通电》等内容组合在一起,使学生在分析和比较中构建知识框架,并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有了整体性的认识。再如,教师可
4、以把蒋介石在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八一三事变的讲话组合在一起,使学生分析蒋介石在不同时期的态度转变的原因。学生通过对史料的分析和解读能够很容易地找出原因。总之,这种对历史史料的重新组合不仅使学生的视野得到拓展,帮助他们构建知识体系,而且提高了他们对材料的分析能力,可谓一举多得。二、通过史料分析培养学生的自学和探究能力新课改下的高中历史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他们能够主动地探究知识,而不是生硬地、简单地让学生记住某个历史事件或一种比较权威的解释。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阅读和分析史料,来让他们证明课本中的结论或者发表自己对
5、某一历史现象、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等的看法,进而由此及彼、由浅入深,形成新的学习能力和动力。比如,有位学生在查找《田律》的相关资料时,发现它不仅是关于农、林、牧、畐9、鱼方面的律法著作,而且是一部非常具体的环境保护法。如有一条规定:春二月,毋敢伐材木山林及雍(壅)堤水。不夏月,毋敢夜草为灰……到七月而纵之。这位学生对史料进行了大胆的探究,进行思维的发散和深入的思考,是值得提倡的。三、为学生布置史料研习作业历史课本和教师在课堂上为学生提供的史料基本上都是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或者是教师为学生精心准备的,而且每个学生接受的都是相同的内容,这就满足不
6、了学生的个性需求,体现不出他们的需求差异。因此,作为高中历史教师,应当在课余和课后为学生布置灵活的史料研习作业,通过让学生亲自动手动脑去搜集、分析、整理、归纳、运用等一系列活动,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和自学能力,促进他们的个体发展。比如教师可以通过布置以下作业来实现教学目的,第一,在教学“商鞅变法”这个内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查找并阅读司马迁的《史记》中的相关内容,并对这些内容作出自己的评价。第二,在教学“王安石变法”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通过查找相关的资料,比较唐朝和宋朝的状况和形势,分析二者的不同之处及其原因,并就此写一篇小论文。第三,在教学“
7、辛亥革命”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搜集世界上其他国家资产阶级革命成功后封建残余势力企图复辟的事例,让学生与辛亥革命后封建残余势力进行的复辟活动进行对比,使他们对辛亥革命有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以上类型的作业,学生在课本中找不到固定的、现成的答案,只能通过自主学习和探究,对史料进行分析和总结,从而促进了他们良好学习习惯和思维品质的形成。综上所述,在高中历史中合理运用史料进行教学并不是让学生阅读大量的材料,也不是让学生陷入材料解析的题海中,而是重在让学生掌握分析史料的方法,使他们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提高探究能力和学习能力,进而促进他们正确的、高尚的情感
8、态度和道德价值观的形成。(责任编辑庞丹丹)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