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铜鼓县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及成因研究

江西省铜鼓县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及成因研究

ID:32956453

大小:64.89 KB

页数:9页

时间:2019-02-18

江西省铜鼓县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及成因研究_第1页
江西省铜鼓县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及成因研究_第2页
江西省铜鼓县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及成因研究_第3页
江西省铜鼓县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及成因研究_第4页
江西省铜鼓县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及成因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江西省铜鼓县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及成因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江西省铜鼓县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及成因研究摘要:铜鼓县是位于江西省西北部的山区县,山地高丘约占总面积的87%,低丘、盆地约占13%o是地质灾害多发县之一,地质灾害类型为滑坡、崩塌和泥石流,具点多面广的特点。从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及地质构造、降雨和人类工程活动等方面对县域内的地质灾害的发育、分布特征以及成因进行分析,大致圈定今后的铜鼓县域内地质灾害调查、防治与监测的重点范围。关键词:地质灾害发育特征成因工作重点1、地质灾害成生条件1.1降雨铜鼓县位于江西省西北部,西与湖南省平江县、浏阳市接壤,全县总面积1548.98km20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

2、,多年平均降雨量1817.59mm(1954—2001年),最大降雨量2848.5mm(1998年),月最大降雨量788.9mm(1998年6月),日最大降雨量288.8mm(1995年6月23日)。年内降雨变幅大,其中4—6月降雨量居多,约占全年降雨量的47%。H~一月至翌年元月为枯季,月降雨量少,约占全年降雨量的9%o1.2地形地貌县域内的地貌成因类型大致分为构造侵蚀中山、构造侵蚀低山、构造剥蚀丘陵、构造侵蚀丹霞地貌、河谷堆积地貌,特征简述如下:(1)构造侵蚀中山:分布在县内东南和西北部,由花岗闪长岩及双桥山群浅变质岩组成,呈北东向展

3、布,山顶标高一般在1000—1400米,相对高差500—700米,自然坡角30-40度,山势挺拔陡峭,河谷深切呈“V”字形。(2)构造侵蚀低山:广泛分布在金沙河流域和定江河流域东南部,由双桥山群浅变质岩组成,呈北东向展布,山顶标高600—800米,相对高差300—500米。谷地多呈“V”字形峡谷,坡角25—35度。山麓处地表风化残坡积层厚度可达15米,在强降雨条件下极易产生滑坡、泥石流。(3)构造剥蚀丘陵:分布于县内南部和东部的大段、带溪地区,由花岗闪长岩组成,山顶标高300—500米,相对高差100—200米,丘顶浑圆,且不连续,山坡较

4、缓,坡角15—28度。强风化带厚度约10米以上,在陡坎处易产生崩塌、滑坡。(4)构造侵蚀丹霞地貌:分布于县城北东至三都、大段,常呈耸立的孤立山峰。白垩纪赣州群红层组成一系列的丹霞地形。山顶标高300—400米,相对高差60—100米。山腰基岩裸露,产状较平缓,在人为工程活动诱发下易产生崩塌、滑坡。(5)河谷堆积地貌:主要分布在县城附近、古桥、东源等地。由全新世冲积亚砂土、砂、砾石层组成河流阶地,标高200—220米,该类地貌地势平缓。1.3地层、岩浆岩县内出露有前震旦系、白垩系及第四系。岩浆岩有晋宁期和加里东期花岗岩,详见表1。1.4构造

5、铜鼓县地处扬子陆块与华南造山带交接部位北侧。造山过程中的强烈挤压作用,使本区经历了多次褶皱变形,卷入地层以中元古代双桥山群地层为主,以三都红盆为界分为东西两区,东区褶皱一般呈近东西向展布,西区褶皱则呈北西西向延伸,同时形成东西向韧一脆性变形带。新华夏系构造在区内以大规模北东向、近东西向断裂及红色断陷盆地形态为特征,展布于境内东南部,白垩纪地层也被其切割。西部上升运动剧烈,侵蚀、剥蚀、搬运作用强烈,东部上升运动相对较小;南北山区上升显著,中部坳陷区相对缓慢。新构造运动在时间上具有阶段性或间歇性。2、地质灾害类型及发育、分布总体特征2.1地质

6、灾害类型、数量铜鼓县境内发育的地质灾害类型主要为滑坡、崩塌、泥石流共三类。2002年调查的灾点数为548处,近年来因移民搬迁、治理已核销了一些灾点;至2011年统计,现有地质灾害隐患点共342处,威胁人口3380人,威胁财产2596.4万元。其中滑坡隐患点229处;崩塌隐患点47处;泥石流隐患点3处;不稳定斜坡隐患点63处。2.2地质灾害发育、分布特征县域内地质灾害隐患点在全县各乡、镇(场)均有分布,具点多面广的特点。在全县13个乡、镇、场中以排埠镇、棋坪镇、大段镇地质灾害发育最多,约占灾点总数的51.8%;其次为为温泉镇、港口乡、三都镇

7、、高桥乡、带溪乡,约占灾点总数的46.9%;龙门林场、大围山林场、茶山林场、花山林场地质灾害稀少,约占灾点总数的1.3%o3、地质灾害成因分析从地质灾害发生的影响因素分析,地形地貌及岩性、构造是决定地质灾害分布的主导因素,强降雨和人类工程活动是导致地质灾害发生的主要诱发因素。3.1地形地貌分析铜鼓县东南部有九岭山脉,西偏北紧接幕阜山南支余脉的山枣岭;新开岭横贯县境中部,地势上大致由南西向北东倾斜。全境山地高丘约占总面积的87%,低丘、河谷约占13%o区域地貌控制着县域内地质灾害的总体分布。地质灾害主要发生在低山和丘陵区,详见表2。3.2地

8、层岩性分析据统计,花岗岩分布面积374.55km2,占全县面积的24.2%,灾点数占全县灾点总数的4&2%,分布密度达0.71个/km2;变质岩分布面积1067.7km2,构造发育,岩石极破碎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