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苯巴比妥联合茵栀黄口服液治疗婴儿高间接胆红素血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苯巴比妥联合茵梔黄口服液治疗婴儿高间接胆红素血症王洋李钊黄路圣(江苏省泰兴市人民医院儿科225400)【摘要】目的:探讨苯巴比妥联合茵梔黄口服液治疗婴儿高间接胆红素血症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口5例在江苏省泰兴市人民医院住院的婴儿高间接胆红素血症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60例)和对照组(55例),治疗组给予苯巴比妥片,5mg/kg/d,分两次口服,联合茵梔黄口服液,5ml/次,每天两次口服。对照组给予茵梔黄口服液,5ml/次,每天两次口服。比较两组胆红素下降速度及平均住院时间;结果:治疗组在治疗3天后显效率(21.7%)及有效率(35%)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2、治疗三天及一周后血清间接胆•红素下降水平较对照组明显(P<0.05),治疗过程中及治疗后一周随访两组均未见明显不良副反应。结论:苯巴比妥联合茵梔黄口服液治疗婴儿高间接胆红素血症安全有效。【关键词】婴儿;高间接胆红素血症;苯巴比妥;茵梔黄口服液【中图分类号】R72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5)30-0193-02婴儿高间接胆红素血症是儿科常见疾病表现,其可以是新牛儿期高间接胆•红素血症的延续,也可以在婴儿期发病。新生儿期血脑屏障发育不完善,高间接胆红素易发牛急慢性胆红素脑病,所以新牛儿期比较关注高间接胆红素血症,而对婴儿期高间接胆红素血症
3、的关注相对较少,目前国内尚无婴儿期的高间接胆•红素血症的诊疗干预指南或共识,婴儿期高间接胆红素血症的诊疗处理多参照新牛儿高胆红素血症的诊疗流程,但因牛长发育阶段不同,疾病谱不尽相同,在处理方式上也应该有所不同。木组资料以苯巴比妥联合茵梔黄口服液治疗婴儿期高间接胆红素血症,旨在探索婴儿期高胆红素血症的诊疗,现报告如下。1.对象和方法1.1病例一般资料资料为2011年8月〜2014年8月在我院儿科住院的115例黄疸患儿,均为汉族,年龄最小1月,最大7.5月,年龄中位数2.5月,其中男婴54例,女婴61例,体垂均〉2.5kg,所有患儿均在门诊或外院已停母乳喂养72小时,黄疸消
4、退不理想,基本排除母乳性黄疸。按随机原则,分为治疗组(60例),对照组(55例)。所有患儿均以“黃疸”为主诉入院,均满足统一的诊断标准:(1)血清间接胆红素为主,均>85.5umol/l(5mg/dl),直接胆红素V34.1umol/l(2mg/dl);(2)血清AST,ALT均正常,血脂分析、血糖正常,腹部肝脏B超未见异常回声。两组患儿的性别、月龄、治疗前胆红素水平等资料经统计学处理,均无显著差异(P>0.05)o1.2研究方法治疗组:苯巴比妥片(广东台城制药有限公司,30mg/片,),5mg/kg/d,分两次口服,联合茵梔黄口服液(10ml/支,北京双鹤高科天
5、然药物有限公司),5ml/次,每天两次口服;对照组:茵梔黄口服液(10ml/支,北京双鹤高科天然药物有限公司),5ml/次,每天两次口服,当间接胆红素〉340umol/l或血白蛋白V30g/l,加予白蛋白静滴。两组的治疗吋间以间接胆红素降至34.2umol/l为止,治疗前及治疗中均充分跟患儿家长沟通,保证治疗的依从性。在治疗后3天及一周复查血常规、血清胆红素水平及转氨酶情况。1.3疗效评估判断显效:治疗3d,黄疸明显消退,血清总胆红素值及间接胆红素值降至原胆红素水平的一半;有效:治疗3d、一周后,黄疸较前消退,血清总胆红素值及间接胆红素值较前下降,但人于原胆红素水平的一
6、半;无效:治疗一周,黄疸未见消退,血清总胆红素值及间接胆红素水平无下降。1.4统计学分析运用SPSS19.0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处理。定量资料两组间比较吋,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构成比表示,采用秩和检验进行假设检验,P<0.05有显著差异。2.结果2.1治疗效果资料两组患儿血清间接胆红素水平在治疗前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组在治疗3天后、一周后血清间接胆红素下降水平分别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见表1。两组在治疗3天后的显效率及有效率均有显著差异(PV0.05),治疗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可见治疗组的间接胆红素下降速度显著高于对照组,见表2。表1
7、两组治疗前后间接胆红素水平比较*,**与对照组比较P<0.052.2不良反应治疗组有5例在治疗初两天发生轻微嗜唾表现,自行缓解,17例发生腹泻,均为大便性状改变,次数增多不明显。治疗周后复查血常规及肝功能转氨酶均未见明显异常。出院后一周随访腹泻均缓解,黃疸无复现。3.讨论婴儿高间接胆红素血症是儿科常见疾病之一,其可以是新生儿高间接胆红素血症的延续,也可以在婴儿期发病。其原因复杂,与新生儿期高间接胆红素血症原因不尽相同。有资料⑴认为可能与尿昔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UGTIAI)基因的多态性有关,此基因编码序列的突变可使UGT1A1发生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