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穴位注射对痉挛型脑瘫患儿肌张力及智力影响的临床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穴位注射对痉挛型脑瘫患儿肌张力及智力影响的临床研究李恩耀介小素郭鑫指导老师:郑绍周(河南省中医院小儿脑病康复科450002)作者简介:李恩耀(1975.9-),男,临床硕士研究生,主治医师,科业务主任。【摘要】目的:观察穴位注射对痉挛型脑瘫患儿肌张力及智力的影响。方法:痉挛型脑瘫患儿7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5例。治疗组用穴位注射和功能训练,对照组用功能训练。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3%,对照组为71.4%,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o在改善肌张力及智力方面,治疗组也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o结论:穴位
2、注射能够明显降低痉挛型脑瘫患儿的肌张力、提高智力,与对照组比较疗效明显。【关键词】痉挛型脑瘫;肌张力;智力;穴位注射【中图分类号】R24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6455(2010)08-0079-02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产科和围产保健技术的进步、早产儿和危重新牛儿成活率的提高,脑瘫(CerebralPalsy,CP)的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是临床上常见病、多发病[1-2],也是婴幼儿时期常见的致残性疾病。痉挛型脑瘫是脑瘫的常见类型,约占脑瘫患儿的60%〜70%[3],而脑瘫在患儿智力、言语、行为等方面的高致残率,使得开
3、展对木病的研究,寻找高效、安全的治疗方法成为儿科学领域的重要课题。我们在临床上采用穴位注射配合功能训练综合治疗脑瘫,取得了满意的临床疗效,现将有关资料介绍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河南省中医院小儿脑病康复科2009年1月至2009年9月门诊和住院的70例痉挛型脑瘫患儿,符合2004年全国小儿脑性瘫痪专题研讨会讨论通过的诊断标准[4],将70例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35例和对照组(常规治疗组)35例,两组患儿在年龄、性别、病情等方面基木相近,无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1)。1.2治疗方法:对照组35例患儿采用常规治疗,给予功
4、能训练(Bobath法和Vojta法),治疗组35例患儿在以上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穴位注射。1.2.1治疗组121.1选穴:头部选用特定穴位,包括四神针(百会穴前后左右旁开1.5寸共4针),颍三针(耳尖上2寸为第1针,前后旁开1寸各1针),脑三针(后发际正中直上2.5寸为第1针,左右旁开1.5寸各1针),智三针(前发际与头部正中线交界为第1针,左右旁开3寸各1针)。四肢按局部肌肉功能选择穴位注射点,下肢瘫痪重者加L4、L5椎间隙。1.2.1.2方法药物选用维生素(Vit)B1200mg>VitB12lmg加生理盐水100mL稀释。头部以平刺头皮
5、为主,四肢部位均注射在肌腹部,每穴注射1-1.5mL/次,3次/周,注射10次为「个疗程。L4、L5椎间隙每周注射2次海次间隔3天,2岁以内每次注入3-5mL,2岁以上者,每次注入5mL,小于6个月不注射椎间隙。功能训练与穴位注射间隔治疗,隔天1次,每周3次,每次30分钟,周日休息,10次为1疗程。1.2.2对照组:常规作功能训练,每天1次,每次30分钟,每周6次,周日休息,3周为1个疗程,疗程及间隔时间同对照组。以上疗法3周为1疗程,1疗程结束休息1周,3个疗程后统计疗效。1.3观察方法:观察患儿穴位注射前后肌张力痉挛程度,按Ashworth
6、痉挛评定法⑸判断变化及CDCC儿童智能发育量表测定数值的变化并记录。1.4统计方法:数据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包进行配对t检验。等级资料采用Ridit分析。2疗效标准及结果2.1疗效标准:参考残疾儿综合功能评定法:疗效率二(末期评定分数一初期评定分数)÷量表总分×100%显效:总分提高20%或以上。有效:总分提高1%-I9%o无效:总分未提高,甚至减少。注:计算公式(尼莫地平法)为:[(治疗前积分一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o(中国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海淀神经伤残儿童医院研究的7
7、项疗效评估标准评定。石学敏主编•针灸推拿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6.227-280o)2.2两组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32例,总有效率91.4%,其中正常化8例,正常化率22.8%,显效18例,显效率51.4%;有效7例,有效率20%,无效3例占5.7%。治疗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1.4%)相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o(见表2)2.3治疗前后肌张力比较:根据Ashworth痉挛评定法,两组治疗前上、下肢肌张力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o治疗组上、下肢肌张力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8、;0・05)。对照组上、下肢肌张力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o两组治疗后上、下肢肌张力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