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中国儒家教育思想中情感因素

简析中国儒家教育思想中情感因素

ID:32934304

大小:57.15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2-17

简析中国儒家教育思想中情感因素_第1页
简析中国儒家教育思想中情感因素_第2页
简析中国儒家教育思想中情感因素_第3页
简析中国儒家教育思想中情感因素_第4页
简析中国儒家教育思想中情感因素_第5页
资源描述:

《简析中国儒家教育思想中情感因素》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简析中国儒家教育思想中情感因素【摘要】相比较于西方文化而言,西方文化有着理性主义的传统,而中国文化则是更加关注人的情感。以儒家为核心的中国文化,自始至终对于人的教育问题的关注,始终没有抽离人性。因此,科学挖掘我国儒家思想中的情感要素,合理运用到教育之中,实现个人理性与非理性的协调发展。【关键词】情感;儒家思想;中国文化作为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同时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位举足轻重的教育家,孔子所建立的以“仁”为核心的仁学理论,实质上是对人的情感的肯定,也开启了中国情感教育的先河。“仁”作为一种全面的道德和道德行为,既是一种绝对的道德律令,“克己复礼

2、为仁”1,同时也是一种道德情感,要成为他所说的"仁人”,必然是情感丰富的人,在教育过程中实现“爱人”,推己及人,实现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情感交流,从积极的方面而言就是,'‘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2即是所谓的“忠”;从消极的方面而言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3即是所谓得"恕”。他所论述的“忠恕”之道,一方面既是对教育者自身的要求,对自身的约束;另一方面也是从教育客体的立场出发,要求教者在实施教育过程之中,把握好“同情”的原则。孔子虽然重视人的情感存在,但是并没有明确提出“情”这个概念。孟子在讨论人性和情感问题时,首次使用了

3、“情”这个概念,他将“情”建立在其人性善理论的基础上,归结为一种道德情感,"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4因此,对于这种发自人善良本心的情感,是人的“不忍人之心”,或称之为“恻隐之心”;除此以外,孟子还将“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其他三种道德观念作为其人性善的理论根据。因此,不同于孔子所倡导的实践"仁”的"忠恕”之道,孟子的"四端”说,是一种先验认识论,他强调人可以通过自身内心的道德情感体验,实现理性认知的功能,最后通过“尽其放心”,“知其性”,而实现“知天”的目的。作为先秦时期儒家学派另一位代表人物荀子,在讨论情感

4、和人性问题上,与孟子截然不同,孟子主张人性善,突出人的情感是一种天赋的道德情感,而荀子则主张人性恶,指出人的情感是一种生物性的,是一种自然情感,即是所谓的“六情”,“性之好恶喜怒哀乐,谓之情。”5他所提出的“六情”说,更多将情感和欲望联系在一起,是一种动物本能的情欲观;因此他主张以理性的方式进行教育引导,以后天的教育净化人的情感,实现理性和情感的均衡,"圣人纵其欲,兼其情,而制焉者理矣。”6最终实现理性和情感的统一。董仲舒继承了先秦时期儒家的思想,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并对儒家思想进行了改造,使之获得当时主流意识形态的主流地位,成为维

5、护汉朝封建专制的理论来源和根据。因此,他主张统治者应当实施以儒家道德观为内容的道德教育,“天道之大者在阴阳,阳为德,阴为邢,……,以此见天之任德不任邢也。”7然而他所说的道德教育,即是通过“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观教育实现,他将人的情感,如“忠”、“孝”等情感以“天意”的形式来解释社会伦理道德,体现其绝对的权威性。到了唐代,由于佛教在官方和民间的盛行,也使得儒家的思想发展的同时融合了佛家的思想,形成了别具一格思想,其中代表人物就是李翱。他吸收了佛教中某些心性的思想,提出了"性善情恶"的性情学说,将情感和道德的关系进行分析。他认为人性中的

6、恶是由于受到"情”或者情欲的影响所造成的。对于情与性的关系,他阐述到'‘情由性而生”,而情对于性又具有反作用,“性又情以明”,因此对于人的教育,人性的塑造,可以从情感入手,携弃恶的“情”,以合乎儒家道德体系的情感教化来实现。到了宋代,中国儒家开启了“二程”为代表的两个学派,一是由弟弟程颐创立的,由朱熹集大成的"程朱学派”或“理学”;另一个则是由哥哥程颖创立的,由陆九渊和王守仁完成的“陆王学派”或“心学”。对于情感以及情感修养问题,他们的观点截然不同,程颖认为情感修养“事顺万事而无情”8,“无情”是将人心中的“自私之情”从人性中剔除掉,将人的

7、感情理性化、普遍化、客观化,也只有这样,才能“廓然而大公,物来而顺应”9,事实上就是将个人的情感实现了道德理性化。与程颖相比较,程颐则是主张以性制情的性情观,因为性是情的动因,“自性之有动者谓之情”10,因此他认为应当运用性理制约人的情感;那么道德修养的时候必须克服一切不符合道德原则的思想,以"敬”作为主要的休养方式,“涵养须用敬”11,以一种敬畏的态度遵守道德规定。朱熹作为理学集大成者,其学说表现出极大的理性主义特征,他将张载所提出的“心统性情”12,将心、性、情的关系展开了详细的论述。具体说来,性是作为本体而存在的,心则是在一定程度上变

8、现为一个主体性的范畴,"性者心之理,情者心之动,心者性情之主。”'‘性对情言,心对性情言。何如此是性,动处是情,主宰是心。”13因此,从朱熹就心、性、情三者之间的关系论述可以看出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