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侧缝合联合应用gm1修复周围神经缺损的实验研究

端侧缝合联合应用gm1修复周围神经缺损的实验研究

ID:32933348

大小:59.59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2-17

端侧缝合联合应用gm1修复周围神经缺损的实验研究_第1页
端侧缝合联合应用gm1修复周围神经缺损的实验研究_第2页
端侧缝合联合应用gm1修复周围神经缺损的实验研究_第3页
端侧缝合联合应用gm1修复周围神经缺损的实验研究_第4页
端侧缝合联合应用gm1修复周围神经缺损的实验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端侧缝合联合应用gm1修复周围神经缺损的实验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端侧缝合联合应用GM1修复周围神经缺损的实验研究马立峰李玖能刘良炎炎李保龙(深圳市龙岗区骨科医院广东深圳518116)【摘要】目的:研究神经端侧缝合联合局部应用GM1对外周神经缺损的修复效果,为周围神经长段距离缺损的临床治疗提供实验依据。方法: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A、B、C三组,每组20只:将A、B、C组建立右侧腓总神经缺损10mm的动物模型,A组自体神经移植修复(对照组);B组为神经端侧缝合修复组;C组为端侧缝合联合应用GM1修复组,与B组同样的端侧缝合方法缝合。进行大体指标观察及足印分析;术后20周进行电牛理、透射电镜、甲苯氨蓝染色、HE

2、染色、检查计算神经轴突数,测定肌湿重、肌肉横截面积比例分析。结果:各组缺损远端腓总神经都有一定程度再牛,在各个时期的胫神经功能指数无显著差异,A组、C组的大鼠右侧胫前肌复合动作电位、右侧运动神经纤维的传导速度、腓总神经功能指数、胫前肌肉湿重及肌细胞横截面积比例、神经轴突数目好于B组,而C组与A组无明显差异。结论:1、端侧缝合术后局部应用外源性GM1修复组神经再生质量、功能恢复情况和自体神经移植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H结果均优于单纯端侧缝合组;2、外源性GM1能够促进周围神经损伤后的牛长防止骨骼肌萎缩;3、端侧缝合联合应用GM1能有效修复周围神经缺损

3、。【关键词】神经节昔脂Ml;腓总神经;端侧缝合;神经缺损【中图分类号】R6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5)15-0082-02目前临床常用的神经缺损修复方法是使用自体的神经移植或神经转位方法,但供体神经干来源有限且需牺牲其支配区域的运动、感觉等功能,感觉神经纤维与运动神经纤维在兀配问题存在难题,需增加手术次数和部位。木实验通过对大鼠腓总神经缺损行端侧缝合联合应用GM1修复周围神经缺损,观察大鼠腓总神经再牛情况及其支配区域功能恢复的研究来探索应用的影响。1.材料与方法1.1实验材料SPF级健康、成年雄性SD人鼠60只,每

4、只体重约250克,实验所选用动物及饲料购于广东省医学实验动物中心。1.2实验方法将体重250g左右的雄性SD大鼠60只,按随机原则分为3组,HP:自体神经移植组(A组)、单纯端侧缝合组(B组)、端侧缝合联合应用GM1组(C组),每组20只。用10%水合氯醛(0.4ml/100g)行腹腔麻醉,于右后肢股骨坐骨神经体表投影处做长约3cm的切口,分离出腓总神经干、胫神经干,在腓总神经起始部远侧约5mm说处起切下腓总神经干10mm,制作出10mm缺损模型。A组:将切取的腓总神经段10mm原位回植于腓总神经缺损处,以11-0无创伤尼龙线行端■端外膜缝合,逐

5、层关闭创面,术后14天每日予以局部注射lml生理盐水。B组:按A组方法将切断的右侧腓总神经远断端适当修剪,制作成远断端45°斜面,然后在同侧相邻的胫神经干适当位置行胫神经干外模开窗,将腓总神经远断端与胫神经干开窗处行“喇叭口”式外膜缝合,将近断端结扎翻转缝于邻近肌肉内,逐层闭合伤口,术后同A组注射lml生理盐水。端侧缝合联合应用C组:同B组方法建立模型,术后14天每日予以局部注射ImIGMl溶液。神经功能指数:对A、B、C三组进行步态分析,吋间为第4周、8周、12周、16周、20周吋进行。收集大鼠在白纸上留下的左右侧足印,分别测量出正常侧

6、、实验侧足印的最长距离,足根、足尖之间的距离,每个变量都计算其平均值,分别计算胫神经功能指数和腓总神经功能指数[1];电生理检测:在术后20周,实验侧胫前肌、坐骨神经用双极刺激电刺激神经干,测量胫前肌复合动作电位的复合动作电位强度及传导速度;检测肌肉湿重恢复率:切取实验鼠双后肢胫前肌肉,计算出胫前肌肌肉湿重比值(恢复率),统计学分析比较A、B、C三组间胫前肌肉湿重恢复率的情况⑵。组织学检测:肌肉湿重检测后,将称重的胫前肌肌腹中上部切标本,HE染色,在光学显微镜和电镜下观察其形态观察,统计学分析用Mias-300生物图像分析仪测量胫前肌肌纤维截面积

7、、再生神经轴突数目。将实验中所得数据,使用SPSS16.0软件包进行方差分析,若三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再行两两LSD・t检验,检验水准α=0.05,P<0.05有统计学差异。1•结果大体指标观察:术后12〜20周,A、B、C组实验侧足功能基本恢复,趾展反射、趾展宽度及背伸情况,A、C组优于B组,术后20周取材吋,手术显微镜下可见各组缝合口处组织粘连轻微,神经外膜包绕,丰富的微小血管走行于神经外膜。步态分析:术后4周,A组腓总神经功能恢复速度不及B、C组;术后4周到术后12周,B组恢复情况不及A、C组;术后12周至术后20周,其

8、结果同12周水平,统计学分析三组间各吋间段均无统计学差异。电生理检测结果:术后20周作电生理检测得到胫前肌复合动作电位,A组,C组均与B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