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2927116
大小:58.58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02-17
《论中国传统文化中心理健康教育资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论中国传统文化中心理健康教育资源【摘要】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有着自己独特个性的传统文化,在这些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对于现在的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大启发意义。关于"心理健康”,大家往往会认为它是西方文明的产物。崇尚个人主义、理性主义和科学主义的西方传统文化使他们在上世纪末就把心理健康作为一门科学进行研究.相比而言中国关于心理健康的科学研究是滞后的•但不能否认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却蕴涵着丰富的心理健康思想.美国著
2、名心理学史学家G•墨菲和J・柯瓦奇在他们的《近代心理学历史导引》中指出:'‘系统心理学的渊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印度、古代中国和古希腊”,“几乎是在同一时期,中国的孔子与老子开始从心理学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西方许多著名的心理学家,都曾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找到了心理学的精髓所一在。可见,在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虽然没能象西方心理学那样系统化,但其具有的厚重的思想内涵和哲理意义,是西方心理健康理论所不能替代的。一、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充满了“心理学”意义的文化儒、道、佛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的三
3、大思想传统•俗语说:三教归一或三教本同,这三教本同即是同归于心。孟子把儒家思想的四端仁、义、礼、智皆归之于心的注解,认为“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在道家思想中,"道”是最根本性的概念,对于那包融天地、无形无迹的道,唯有心才能够把握。庄子主张心斋,对道的体验要以心为本。在佛家思想中,有“三界惟心”和“万法一心”的说法,言简意赅,已经是把心放在一切佛法、一切佛缘之根本位置了。归结起来看,中国传统文化之''心”,已不仅仅是指人体中的一种生理结构。而是被用来表示思想、情感、性格、意志等精神状态。这里的“心”
4、已经完全成了心理学的“心”,它已经超越了“心脏”,同时也超越了“大脑”。我们的古人用心来表示人的智慧,表示人的心灵与精神世界。显而易见,在中国传统文化之“心"的概念中有着极其深刻的内涵,一旦我们理解了这一内涵,就会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固有的心理学,获得一种真实的体验。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1."天人合一”和"阴阳平衡”的和谐观世卫组织将健康定义为:“健康是指人的身体、精神以及与社会和谐的完善状态,而不仅仅指无疾病或无体弱的状态。”《周易大传》“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
5、其序。”“天人合一”强调个人身心发展与自然、社会发展和谐统一,从而为积极心理健康提供了生态学的理念和范式。早在公元前一千多年的西周开始,中国人就用阴阳相互作用的观点来解释天地间的现象;并视之为宇宙间万事万物构成、发展、相互作用的根源。“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是对事物共有的特殊规定性的抽象概念,是宇宙中相关联的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阴阳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主要表现在情志的阴阳属性及心身疾病的致病机理两方而。阴阳协调则人的精力充沛,身心和谐。《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相反,阴阳失调
6、则形病及神,或形神并病为各种心身疾病。阴阳平衡或失调与健康或疾病关系表明健康和疾病是一个动态发展过程。西方心理健康研究范式从生物医学模式到心身医学模式发展到现在的生物一心理一社会的生态学模式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天合、地和、人合、几合”以及"阴阳平衡”的和谐健康观不谋而和。2•“致中和”和”自强不息”的入世观“中庸”是儒家提出的处理世间万物的总法则,它包含着保持内心世界动态平衡的深刻内涵。“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中庸强调折中和辞让,避免偏激
7、,以达到“和”。这种“和”不仅是天地万物和谐共处的状态,也是通过调和事物间矛盾关系而达到和谐的手段.““自强不息”也是中国人的基本人生哲学,和入世哲学。《周易》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提倡人应效法日月星辰刚健运行那样奋斗不息,坚持独立意志和人格尊严。儒家提倡尊重理性,推崇德化、感化、重视自治和为社稷承担责任,是一种积极入世的思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一种社会责任感,更是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禅宗认为真正的禅不脱离实际,饥了就吃,渴了就喝,在亲自实践
8、和体验中“开悟”,使得佛法与生命、与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成为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这种”自强不息”的积极入世观弥补了”致中和”的处世之道的不足,避免了因”致中和”的思想引起的消极遁世思想•同时“自强不息”的积极入世观也在'‘致中和”的思想中不断的调整到和谐的状态,避免太过入世激进而产生“执着”偏执心理。3•“内省自悟”心理调节观中国古代医}弓《诸病源候论•虚劳候》中说:“七伤者,……二曰大怒气逆伤肝,……五曰忧愁思虑伤心,……七曰大恐惧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