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2918231
大小:70.5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9-02-17
《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1课后习题参考答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一章第一节1.答:在天气干躁的季节,脱掉外衣时,由于摩擦,外衣和身体各自带了等量、异号的电荷。接着用手去摸金属门把手时,身体放电,于是产生电击的感觉。2.答:由于A、B都是金属导体,可移动的电荷是自由电子,所以,A带上的是负电荷,这是电子由B移动到A的结果。其中,A得到的电子数为,与B失去的电子数相等。3.答:图1-4是此问题的示意图。导体B中的一部分自由受A的正电荷吸引积聚在B的左端,右端会因失去电子而带正电。A对B左端的吸引力大于对右端的排斥力,A、B之间产生吸引力。4.答:此现象并不是说明制
2、造出了永动机,也没有违背能量守恒定律。因为,在把A、B分开的过程中要克服A、B之间的静电力做功。这是把机械转化为电能的过程。第二节1.答:根据库仑的发现,两个相同的带电金属球接触后所带的电荷量相等。所以,先把A球与B球接触,此时,B球带电;再把B球与C球接触,则B、C球分别带电;最后,B球再次与A球接触,B球带电。2.答:(注意,原子核中的质子间的静电力可以使质子产生的加速度!)3.答:设A、B两球的电荷量分别为、,距离
3、 为,则。当用C接触A时,A的电荷量变为,C的电荷量也是;C再与接触后,B的电荷量变为;此时,A、B间的静电力变为:。在此情况下,若再使A、B间距增大为原来的2倍,则它们之间的静电力变为。4.答:第四个点电荷受到其余三个点电荷的排斥力如图1-6所示。共受三个力的作用,,由于,相互间距离分别为、、,所以,。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合力沿对角线的连线向外,且大小是。由于对称性,每个电荷受到其他三个电荷的静电力的合力的大小都相等,且都沿对角线的连线向外。5.答:带
4、电小球受重力、静电斥力和线的拉力作用而平衡,它的受力示意图见图1-7。静电斥力 ,又,,所以, 第三节1.答:A、B两处电场强度之比为。A、C两处电场强度之比为。2.答:电子所在处的电场强度为,方向沿着半径指向外。电子受到的电场力为,方向沿着半径指向质子。3.答:重力场的场强强度等于重力与质量的比值,即,单位是牛顿每千克,方向竖直向下。4.答:这种说法是错误的。例如,如图1-9所示,有一带电粒子以平行于金属板的初速度射入电场,它沿电场线的方向做匀加速运动,而沿初速度方向做匀速运动,它的运动轨
5、迹是曲线。也就是说,它的运动轨迹与电场线不重合。5.(1)因为电场线的疏密程度反映电场强度的强弱,所以,B点的电场最强,C点的电场最 弱。(2)A、B、C三点的电场强度的方向如图1-10所示。(3)负电荷在A、B、C三点时的受力方向如图1-10所示。6.答:小球受到重力、电场力F,轻绳拉力的作用而处于平衡状态,它的受力情况如图1-11所示。由图可知,,。7.答:因为,所以,在左侧的轴上,产生的电场的电场强度总是大于产生的电场的电场强度,且方向总是指向轴负半轴,在和之间,电场强度总是指向轴的正方向。所
6、以,只有在右侧的轴上,才有可能出现电场强度为0的点。(1)设该点距离原点的距离为,则,即,解得(不合题意,舍去)和。所以,在处电场强度等于0。(2)在坐标轴上和的地方,电场强度的方向总是沿轴的正方向的。第四节1.答:;。2.答:(1),。因为。所以,可见A点电势比B点高。(2),。因为。所以,可见D点电势比C点高。(3),,可见,故F点的电势比E点高。小结:(1)在电场中,同一正试探电荷的电势能越大的点,电势越高;同一正试探电荷在电势越高的点,电势能越大。(2)在电场中,同一负试探电荷的电势能越大的
7、点,电势越低;同一负试探电荷在电势越高的点,电势能越小。(3)正的试探电荷电势能为负值的点的电势小于负的试探电荷电势能为负值的点的电势。3.答:(1)沿着电场线的方向,电势是逐渐降低的,所以M点的电势比N点高。(2)先假设正试探电荷从M点沿着与电场线始终垂直的路径移动到与P在同一条电场线上的,这一过程静电力不做功。再把这一电荷从移动到P点,全过程静电力做正功。所以,从M移动到P静电力做正功,电势能减少,,M点电势比P点电势高。4.答:因,故,可见重力势为。5.答:场源电荷P点电势的正负 在P点的电势
8、能的正负 在P点的电势能的正负当P点移至离场源电荷较近时怎样变化 怎样变化 怎样变化 正正负升高变大变小 负负正降低变小变大6.答:假设两个电势不同的等势面相交。因为空间任一点的电势只能有一个惟一的值,所以相交徙的电势就一定相等,这两个等势面的值就不能不同,这与题设条件矛盾。所以,电场中两个电势不同的等势面不能相交。7.答:根据电场线与等势面一定垂直的结论,画出的电场线的大致分布如图1-15所示。因为,,取,可得静电力所做的功为 可见,静电力所做的功 第五节1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