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2890176
大小:52.50 KB
页数:15页
时间:2019-02-17
《朱可夫自传第一章童年和少年》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第一章童年和少年1896年11月19日(旧历),我出生在坐落于卡卢加省斯特列尔科夫卡村中央的一所房子里。据村里上年纪的人说,从前住在这所房子里的是一位贫穷的寡妇安奴什卡·朱可娃。为了冲淡生活的孤寂,她从孤儿院里领养了一个两岁男孩——我的父亲。没人能说得出我父亲的生身父母是谁。父亲的养母去世后,他刚满8岁,就到大乌格德厂村去跟一位鞋匠学徒了。我的母亲乌斯季尼娅·阿尔捷米耶夫娜,生长在我父亲的邻村黑泥庄的一个赤贫家庭里。我父母结婚的时候,母亲35岁,父亲50岁,他们两人都是再婚,都是在初婚之后不久丧偶
2、的。母亲力气很大。她能轻松地扛起5普特重的一袋粮食走很远。据说,她继承了她父亲的体力。她父亲,也就是我的外祖父阿尔乔姆能钻到马肚子底下把马扛起来,或者抓住马尾猛地一拉,能把马拉坐在地上。极度的贫困和父亲做鞋匠挣的工资太少,迫使母亲去运货挣钱。我满5岁,而姐姐还不满7岁那年,母亲又生了一个男孩,起名叫阿列克谢。他太瘦了,所以大家都担心他活不下来。母亲哭着说:“孩子怎么才能变结实呢?难道光靠面包和水吗?”产后没几个月,她就又决定进城去挣钱。邻居们劝她好好照料还太瘦弱、需要母乳的孩子。可是全家人都要挨饿
3、,又迫使母亲外出。于是阿廖沙就留给我照看了。他没活多久,还不到1年。我们把他葬在乌戈德厂公墓的时候是秋天。连我和姐姐都为阿廖沙难过,更别提我的父母了,所以,我们常去给他扫墓。我们家那年真是祸不单行:因为年久失修,房顶塌了。“必须搬走,”父亲说,“要不然我们都要挨砸。先趁天暖住草棚罢,走一步看一步吧。也许有人会把澡堂或茅草房让我们住。”记得母亲当时含着泪对我们说:“怎么办?只能这样了,搬吧,孩子们,把所有家什都从房子里搬到草棚里去。”父亲垒了一眼小灶台,而我们则设法把草棚收拾停当。父亲的几位朋友到“
4、新居”来看他时,开玩笑说:“怎么,康斯坦丁,听说你没供好宅神,他把你给赶出来了?”“怎么没供好?”父亲说,“要是没供好,他一定会砸死我们。”“那你打算怎么办?”父亲的朋友、邻居纳扎雷奇问。“没想出来……”“还有什么好想的,”母亲插了一句,“必须把母牛牵到市场去,卖了它再买木料。夏天一转眼还不就过去了,到冬天还怎么盖房子……”“乌斯季尼娅说得对。”乡亲们七嘴八舌地说。“对倒是对,可是一头母牛可不够,”父亲说,“可我们家除了母牛,只有一匹老马了。”幸亏父亲不久就以分期付款的方式贱价买了一座房架。邻居们
5、帮我们运了回来,这样,不到11月房子就盖完了。房顶盖的是草。房子的外观不如别人家,旧木板钉的门,破玻璃镶的窗。可我们全家依然很高兴,因为冬天前我们总算有了温暖的栖身之处。如果说挤,那么俗话说得好,宁受挤,不受屈。1902年秋天,我快满6岁了。早临的寒冬使我们家的日子更加艰难了。这一年收成不好,所以,我家的口粮只够吃到12月中旬。多亏邻居们不时送些菜汤和粥给我们。随着第二年春天的到来,日子才变得好过一些了,因为奥古勃梁卡河和普罗瓦河里的鱼特别好捉。赶上捉鱼多的日子,我就分一些给我们汤、粥的邻居。这年
6、夏天的一天,父亲对我说:“我说,叶戈尔,你都快7岁了,已经不小了,该学着干点儿活了。我像你这么大的时候干活顶得上一个大人。明天咱们带上耙子去割草,你和你姐姐把草摊开晾干,然后再楼到一起。”我非常喜欢割草。从前,大人经常带我们去。我感到很自豪,因为这次我自己也要参加干活,成为对家里有用的人了。我干活特别卖劲,也特别爱听大人夸奖。可是,也许是干得太猛,手上很快起了泡。因为羞于启齿,我极力忍耐。最后泡磨破了,我也没法搂草了。不过,没几天,我就又回到了搂草的行列,而且干起来不比别的孩子差。1903年秋天将
7、至之时,我生命中的重要时刻到了。我同龄的伙伴们都准备入学。我也准备上学了。距我们村1公里半的维利奇科沃村教会学校就是我们将来学习的地方。附近雷科沃、维利奇科沃、斯特列尔科夫卡和奥古普四个村的孩子都在这个学校读书。姐姐玛莎领我去上学。她已经上二年级了。分到我们班的有15个男生、13个女生。谢尔盖·尼古拉耶维奇·列米佐夫是我们的老师,他经验丰富,人也很好。他从不无故惩罚任何人,也从不对学生大喊大叫。学生们都尊敬和顺从他。升二年级的时候,我们村的孩子成绩都很好,只有廖沙,尽管我们大家尽心帮助,他的“神学
8、”课还是得了个2分。我姐姐也因学习不好,要在二年级留级一年。父母决定让她退学做家务。玛莎伤心地哭了,她辩解说,留级不能怪她,因为母亲外出运货时,她为照顾弟弟耽误了许多课。我也帮助姐姐讲情。我说别的父母也工作,也运货,但没人让孩子退学,而且姐姐的伙伴都继续上学。最后,妈妈同意了。姐姐非常满意,我也替她高兴。我们都很心疼母亲,我和姐姐很小就懂得母亲持家不易,加之父亲当时在莫斯科挣钱,给家寄钱的次数和数量又都变少了。据邻居讲,莫斯科的其他工人挣钱也很少。父亲在村里很受尊敬,大家都看重他的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