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2889531
大小:36.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02-17
《新课程改革应建立的基本理念》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新课程改革应建立的基本理念邓州一高督导室曽宪强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实施的试验,从今年秋季开始在我们河南省全面展开。这将使我省的高中的教师队伍发生一次历史性的变化。不仅要改变千百万教师的教育观念,而且要改变大家每天都在进行着的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教学行为。每一位教师都将在这场变革面前掂出自己的分量,找到自己的位置,做出自己的回答。思想支配行动,只有树立了正确的、符合新课程标准的基本思想的基本理念,才能自觉地、有效地推动新课程标准的顺利实施。最近阅读了较早实施新课程改革地区关于新课程改革的一些经验材料,现将有关新课程改革应建立的基本理念的内容整理如下,渴望能为我校教师新课程培训
2、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基本理念之一:以人为本,育人为本。21世纪首先是人的世纪,是努力使人的个性全面而和谐发展的世纪。学校教育工作的着眼点,应当聚焦在未来人类社会的生存需要和未来社会创造者的发展需要,而不能仅仅考虑着学生的分数、大学的入门要求,甚至教师的名与利。教育的一切改革,最终要以促进人的发展、为人的发展服务为指导思想。“一切为了孩子,为了一切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应当成为教育工作者的基本信念。要把这种为学生终身发展高度负责的精神,贯穿于教育改革的始终。教育不仅仅是捧上一张张高一级学校的录取通知书,而更重要的是捧出一个个有鲜明个性的活生生的人:教育
3、不仅仅是追求百分之多少的优秀率、合格率,而更重要的是追求每个学生的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教育不仅仅是汇报时的总结、评比时的数据,而更重要的是教师与学生共度的生命历程、共创的人生体验。以人为本,育人为本。坚持贴近学生的生活,贴近学生的实际,倾听学生的呼声,关注学生的发展。应成为我们教育工作者首先树立的基本理念。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基本理念之二:树立开放的大课程观。课程体制是由课程观决定的,有怎样的课程观就有怎样的课程体制。因此要实现课程体系的现代化,首先要实现课程观念的现代化。要实现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的现代化,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型课程体制,就必须进行"课程概念再变革",树
4、立开放的大课程观,构建一个开放的大课程体制。作为新课改革的实施者,要摒弃学科本位主义,重视课程的创新价值。学科本位主义就是片面地强调自己所从事研究或施教学科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地位,贬低或忽视其他科目的作用,为自己的本门学科争取过大课时比重的片面观点和行为。课程改革必须倡导整体的全局的课程观,不论课程编订者或课程实施者都要摒弃学科本位主义,加强学科课程内部有关科目之间的横向联系,加强新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建设。树立必修课、选修课、综合实践课都是培养学生的主渠道的新观念。课程的价值在于为学生构建知识、能力、态度及情感和谐发展的基础。人类积累的文化财富浩如烟海,教科书中的知
5、识信息不过是沧海一粟。21世纪,知识将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长和淘汰、人类社会现有的知识,只代表过去的认识水平,可能陈旧,可能将由于新的发现而更新。教育必须以更快的速度、更高的效益、更大限度地开发人的学习潜能与创新活力。教材、教室、学校并不是知识的唯一源泉,大自然、人类社会、丰富多彩的世界都是很好的教科书。变"教科书是学生的世界"为"世界是学生的教科书",正在成为教学改革实践的新观念。课程结构、教材系统、教学内容的调整,都要跟上时代的步伐,让必修课、选修课和研究性课程的建设,努力做到"面向日新月异的社会","面向瞬息万变的世界","面向迅速发展的高新科技域"。教师要为学习者的
6、学习活动提供有效服务,应当为学生广泛了解有关自然、社会和人类自身的丰富知识,比较全面地理解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做好指导和引导。强调教学与课程整合,突出教学改革对课程建设的能动作用。教学与课程的关系是这场教学改革首先必须摆正和处理好的一对关系。在这对关系中,课程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课程观是主导因素。课程观决定教学观,并因此决定教学改革的深度、广度。在传统的教学论概念系统中,"课程"被理解为规范性的教学内容,教学的过程就是忠实而有效传递课程的过程,而不应当对课程做出任何变革。在新的课程理念下,教师和学生是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并作为相互作用的主体。教师不是孤立于课
7、程之外的,而是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课程的创造者、课程的主体;学生同样是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学生与教师共同参与课程的开发,教学过程成为课程内容持续生成与转化、课程意义不断建构与提升的过程。这样,教学与课程相互转化、相互促进、彼此有机融为一体。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基本理念之三:树立师生交往互动的平等观。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教学。把教学本质定位为交往,是对教学过程的正本清源。传统的严格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