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增长、环境保护与生态现代化

经济增长、环境保护与生态现代化

ID:32885012

大小:777.94 KB

页数:19页

时间:2019-02-17

经济增长、环境保护与生态现代化_第1页
经济增长、环境保护与生态现代化_第2页
经济增长、环境保护与生态现代化_第3页
经济增长、环境保护与生态现代化_第4页
经济增长、环境保护与生态现代化_第5页
资源描述:

《经济增长、环境保护与生态现代化》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经济增长、环境保护与生态现代化———以环境社会学为视角洪大用摘要:中国在经济增长过程中不断强化环境保护,追求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相协调,体现出生态现代化取向;但技术条件不足、经济发展不充分和不均衡、以制造业为支柱产业、带有鲜明的政府主导色彩,又使得中国生态现代化具有自身特点及风险。推进生态现代化可能有多种路径和模式,应正视其进程中的各种冲突,重视推进社会建设、保障社会公平正义,避免新的“绿与非绿”的二元社会分割,同时有必要从基于相互联系的全球社会视角反思生态现代化理论。关键词:经济增长环境保护生态现代化污染转移作者洪大用,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北

2、京100872)。一、问题及研究传承自改革开放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在长期保持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不断强化环境保护,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效果,凸显了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走向双赢的趋向。在这一背景下,本研究采用环境社会学中的生态现代化理论视角,①针对中国实践对该理论提出一些质疑和批评,以求促进学术对话,倡导理论自觉。环境社会学是以环境系统与社会系统之间的复杂互动关系为核心研究对象的一①经济学界曾提出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nvironmentalKuznetsCurve,EKC)理论,指出环境质量与人均收入水平呈现倒U型曲线关系,给予相关研究以有价值的启示

3、。但是,该理论在研究指标的选择上具有简单化的倾向,难以揭示倒U型曲线关系的形成机理,对于经济之外的社会、政治、文化因素关注不够。本文采用的生态现代化理论更加注重环境因素引发的社会变革以及导致环境改善的社会过程分析,而非建立简化的计量模型,与EKC理论形成互补。且生态现代化理论的提出更早。有关EKC研究的综述可参见张学刚《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理论批评综论》(《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5期)。·82·经济增长、环境保护与生态现代化门分支学科。它关注环境风险形成的社会原因和机制,重视环境风险对于社会运行和发展的各种影响。其诞生于1970年

4、代的北美学术圈,并很快扩散到全球社会学界。几十年来,该学科至少已经形成了包括生态现代化理论在内的9种相互竞争的理论范式,并对社会学这一母体学科产生了越来越重要的影响。①1970年代至80年代初期,环境社会学的发展有三个特点。第一,在环境衰退现象被不断关注和环境运动日趋高涨的背景下,环境社会学者已就环境问题是一种客观的社会事实,环境社会学的主要任务是揭示环境问题产生的社会原因达成共识。第二,受生态学影响,一些环境社会学家都认为环境资源存在着物理极限,经济增长受客观限制。特别是,环境社会学者看到了人口增长、技术进步、工业扩展、资源消耗等对环境状况的负面

5、影响及其难以逆转的趋势,普遍表现出一种悲观宿命的情绪。第三,在探讨解决环境问题的对策方面,比较普遍地存在一些激进的观点,例如否定技术进步,主张回到简单技术时代,斩断资本主义自我强化的增长链条,以抑制增长,批评人类中心主义和物质主义价值观,倡导生态中心主义和后物质主义价值观,等等。甚至有学者把环境危机看作现代社会的危机,并由此对现代化进程予以否定。②诞生于1980年代、在1990年代迅速发展,且迄今仍有重要影响的生态现代化理论,最初正是直接针对早期环境社会学发展状况提出的。③该理论认为,应当将环境问题看作推动社会、技术和经济变革的因素,而不是一种无法

6、改变的后果;应当看到作为现代社会之核心标志的科学技术、市场体制、工业生产、政治体制等方面发生的积极变化,而不能简单加以否定;应当反对各种反生产力的、去工业化(deindustrialisation)的以及激进的建构主义主张。④学者们指出,工业化、技术进步、经济增长不仅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具有潜在的兼容性,而且也可以是推动环境治理的重要因素和机制,由工业化导致的环境问题可以通过“协调生态与经济”和进一步的超工业化(superindustrialisation),而非“去工业化”的途径来解决。⑤①参见JohnHannigan,Environmental

7、Sociology,LondonandNewYork:RoutledgeTaylor&FrancisGroup,2006,pp.12-15.②参见B.Commoner,TheClosingCircle,NewYork:BantamBooks,1971;A.Schnaiberg,TheEnvironment:FromSurplustoScarcity,NewYork:OxfordUniversityPress,1980;W.R.CattonandR.E.Dunlap,Theories,ParadigmsandthePrimacyoftheHEP-N

8、EPDistinction,"TheAmericanSociologist,vol.13,1978,pp.256-259.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