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清初主流思想

明末清初主流思想

ID:32884554

大小:1.44 MB

页数:10页

时间:2019-02-17

明末清初主流思想_第1页
明末清初主流思想_第2页
明末清初主流思想_第3页
明末清初主流思想_第4页
明末清初主流思想_第5页
资源描述:

《明末清初主流思想》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历史Ⅲ文化发展历程课程标准1.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⑴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⑵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⑶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⑷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第四讲明末清初儒学的新发展一、背景(人教、岳麓)1.经济上: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尤其是江南一带的市民工商业者经济实力增强,成为社会上不可忽视的力量,社会风尚在商品经济冲击下发生巨大变化。2.政治上:君主专制达到顶峰,统治黑暗,吏治腐败,

2、君主专制制度对社会发展的阻碍作用日益明显,社会内在矛盾空前尖锐。3.思想文化:以程朱理学为代表的儒学走向僵化和因循守旧,八股取士、文字狱强化文化专制,禁锢了士人的思想。另一方面,“西学东渐”,西方传教士来华带来了西方科技,开阔了人们的视野。理学家鼓吹的理论空洞、虚伪,导致知识分子逆反,他们反对空谈心性,力倡“经世致用”的务实之风。(附:文化专制制度历经数千年的发展,到明清时代达到顶峰:⑴大兴文字狱,实行文化恐怖政策。明初,朱元璋首开因文治罪的先例,文人不慎犯忌就大开杀戒。清代文字狱除了满清政权对汉族士大夫的防范心理及凭借暴力诛杀以稳定政权的一贯立场外,还带有严重的民族

3、歧视等政治文化因素,明显具有针对南方汉族士大夫的倾向。⑵加强思想控制。明朝科举试卷仅从儒家的四书五经中命题,不许士人发挥个人见解。清朝严厉禁止士大夫谈论政治,读书人没有言论、结社的自由。⑶强化理学主导地位。朱熹的《四书集注》成为科举取士的准则。清代科举考试中,士子的文字稍有不合程朱之说者,即被视为离经叛道,甚至招来杀身之祸。⑷强化学术专制。明初朱元璋亲自删定《孟子》,清代修纂《四库全书》时“寓禁于修”,被禁毁的书籍达到数千种。)4.个人实践因素:启蒙思想家目睹官场的污浊和道学家的伪善,不愿与他们同流,致力于学术研究,形成了离经叛道的不羁性格。二、李贽(1527~160

4、2)的离经叛道1.简介:明代后期思想家。福建泉州人。号卓吾,又号宏甫,别号温陵居士、百泉居士等,曾公开以“异端”自命。回族。年少求学,中年做官,晚年被以“敢倡乱道,惑世诬民”的罪名入狱而自杀。曾任国子监博士、南京刑部员外郎、云南姚安知府等职。李贽为泰州学派的一代宗师(创始人是王艮,属“左派王学”)。(李贽自幼倔强难化,“不信道,不信仙、释,故见道人则恶,见僧则恶,见道学先生则尤恶。”其《焚书》卷四说:“余唯以不受管束之故,受此磨难,一生坎坷,将大地为墨,难尽写也。为县博士,即与县令、提学触。为太学博士,即与祭酒、司业触。……司礼曹务,即与高尚书、殷尚书、王侍郎、万侍郎

5、尽触也。”)2.代表作:《焚书》《藏书》(系纪传体史论)等。3.思想:⑴反对盲目崇拜孔子,否定儒学权威。挑战孔子及其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指出孔子不是天生圣人,儒家经典也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理论10/10(大象:四书五经成为经典是后人过分推崇的结果)。他认为是非标准应依照时代变化而变化,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附:不是反对孔子本人,而是要恢复孔子的本来面目,反对盲目崇拜孔子,旨在打破孔孟之道及其变种程朱理学的垄断地位。)⑵斥责理学虚伪(批判道学家“存天理,灭人欲”的虚假说教),强调人正当的私欲。他提出天理、人欲没有区别的见解,认为“吃饭穿衣即是人伦物理”,人不能脱离基本

6、的物质生活去空谈仁义道德。李贽不掩饰道德的功利实质,不讳“私”“利”,“夫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若无私则无心矣。”(岳麓:提出“万物皆生于两”,源于矛盾着的阴阳二气,从根本上否定了“天理”的存在。)⑶提出“绝假纯真”的“童心说”。“童心者,真心也”,“童心者,心之初也”,“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意思是:童心即本然之心,像儿童那样天真纯朴,人人都有;童心就是人在最初未受外界任何干扰、侵蚀时,而保持的一颗毫无造作、纯朴天真的本心。)李贽以童心论为基础,尊重人的自然本性,反对礼教的虚伪与官场的欺诈。(注:王学的“良知”是先天的道德观,指每个

7、人心里都具有为善的本性,人应该而且能够克服私欲,恢复良知的本性;而李贽的“童心”指人的自然情欲,有好有坏,自私是人的天性,不应强行克制,有利于个性解放。李泽厚先生认为,宋明理学由“气”到“理”,由“理”到“心”,由“心”到“欲”,由强调区分“天理”与“人欲”、“义理之性”与“气质之性”始,到“理在欲中”“欲即性”终。由外在的宇宙观建立内在的伦理学,而最终又回归心理,伦理道德又开始建立在个人的欲望、利益、幸福、快乐的身心基础和现实生活之上,封建主义的天理人性论变而为资本主义的自然人性论。转了一个圈,又回到张载、朱熹反对的地方,但实际上确实大大地前进了。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