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内物质的运输的说课

体内物质的运输的说课

ID:32875566

大小:29.50 KB

页数:2页

时间:2019-02-17

体内物质的运输的说课_第1页
体内物质的运输的说课_第2页
资源描述:

《体内物质的运输的说课》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体内物质的运输》说课稿张艳艳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体内物质运输》为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四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中内容,课时安排为一课时,在学习了血管,血液,心脏等知识的前提下,讲述人体血液循环的相关知识,人体需要的氧气和养料必须及时运来,并把产生的二氧化碳废物运走,人体才能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而这些都必须通过血液循环来实现。因此,本节内容是本章的重点和核心。  教材中用整页篇幅特意安排了一幅人体血液循环模式图,形象地表现了血液在封闭式的管道系统中的循环流动,学生能否读懂这幅图,标

2、志着是否掌握了本节知识。教材中还设计了两个讨论和两道课堂练习,都从不同的层面体现了本节知识的重点与难点。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血细胞、血管、心脏、血液循环、输血、血量、血型等术语。  教学难点:  1.正确理解血液成分在循环途径的变化。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正确概述人体的血液循环途径。  2.观察心脏的结构,理解在血液成分在循环途径中发生地变化。  3.了解血液循环的意义  (二)能力目标:  1.通过组织学生自学,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自我探究能力;  2.通过归纳总结,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判断等思

3、维能力;  3.通过多媒体的辅助,训练学生细致观察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有关知识,认识到生命的奇妙,树立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观点。引导学生热爱科学,建立科学的价值观。  【确定依据】根据生物课程标准的要求,重点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和实践能力,让学生“初步学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培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法和学法】  【确定依据】1、学情:七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思维敏捷,但抽象思维略显不足,在课堂上,他们好表现,不喜欢老师的空洞说教,拒绝老师将思想强加给他们。  2、生物新课程标准。  (一)说教法  1)导

4、课:情景设置法——激发感情,引起兴趣  2)突破重点与难点:1、启发式——逐步引导,逐渐深入。  2、直观式——多媒体演示。  3、探究式——发现问题,寻求规律。  (二)说学法——1)分组探究法。  2)归纳总结法。  3)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表达。  4)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游戏巩固。  四、【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二)导入新课:(大约5分钟)  在人体内有一条长长的,象运河一样的结构,它来完成体内物质的运输工作,这一节课我们一起复习这部分内容。(这样置学生于知与不知的矛盾中,使学生注意力开始集中,积极主

5、动的投入到新问题的解决过程。)  【设想依据】教师准备大量的图片,为学生探究设置情境,既符合新课标的理念,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突出重点:这部分的术语(大约10分钟)教学光盘展示术语,学生完成游戏:“你说我猜”。(必要时多放几遍,为探究性学习创设情境)思维升华,突出重点。血细胞的比较表三种血管的比较心脏的结构  【实施依据】新课标中提出:要面向全体学生实施素质教育、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在实现知识目标的同时,还要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是之终身受益。  (四)突破难点:在循环途径中血液成分的变化。(大约

6、13分钟) 总结两条循环的路线图→设置探究问题引发学生思考:问题1:两条循环途径的交汇点在哪里?问题2:两条循环途径的相同点和区别点?→学生仔细观察总结出的循环途径→思考,寻找规律→找出规律  【实施依据】启发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以旧为新,有抽象的知识到具体的实际问题,再有具体到抽象,循序渐进的完成整个知识点的教学,使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并使学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感。  (五)重点和难点的延伸:血液循环的意义。(大约5分钟)  学生归纳总结→探究“血液循环的意义”→实现重点和难点的延伸。  (六)、课堂知识反馈(大约3分钟)  出示练习  【设置

7、依据】以习题反馈知识要点,掌握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  (八)、课外活动(大约2分钟)    1、关爱家人活动:了解自己和家人的血型。(为下节课作准备)。  【设置依据】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性学习习惯,引导学生学会使用多种途径尤其是网络资源来获取新知识,并使课本知识得以充分的延伸。  四、板书设计体内物质的运输血细胞、血管、心脏、血量、输血。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