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皖南八校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卷

安徽皖南八校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卷

ID:32845663

大小:59.5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9-02-16

安徽皖南八校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卷_第1页
安徽皖南八校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卷_第2页
安徽皖南八校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卷_第3页
安徽皖南八校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卷_第4页
安徽皖南八校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卷_第5页
资源描述:

《安徽皖南八校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卷》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皖南八校2013届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卷(考试日期:2012年12月21日上午)考生注意: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第Ⅰ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第Ⅱ卷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第Ⅰ卷(阅读题共66分)一、(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①在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中国传统文

2、化历来主张平衡和谐,“以和为贵”是中国文化的根本特征和基本价值取向。“君子和而不同”正是对“和”这一理念的具体阐发。②这句话出自《论语•子路第十三》。原话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何晏在《论语集解》里对这句话的解释大意是君子内心所见略同,但其外在表现未必都一样,这种“不同”可以致“和”;小人虽然嗜好相同,但因为各争私利,必然互起冲突,这种“同”反而导致了“不和”。③此前,史伯和晏子从哲学和自然规律上来讲“和”与“同”,孔子则将其引申到社会领域,用以阐释做人的道理,视为区别“君子”与“小人”的特征之一。④宋儒注重义利之辩,认为义、利水火不容,即所谓“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3、并明确地以义利观来解释“和而不同”,认为君子的“和”是“义”的结果,小人的“同”是“利”的驱使。这种解释思路一直延续到清末。⑤在当今时代,对“君子和而不同”的理解,似应超越“义”“利”的道德范畴而上升到哲学的范畴。“和”是和谐,是统一,“同”是相同,是一致;“和”是抽象的,内在的;“同”是具体的,外在的。“和而不同”,就是追求内在的和谐统一,而非表象上的相同和一致。⑥高明的人总是与别人相协调,但并不盲目地重复或附和别人,因包容差异而不重复故能达成和谐;不高明的人,见到旁人的成功就一窝蜂随大流地模仿别人,强求一致,反而引起恶性竞争,最终导致不和。⑦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和而不同”这一两

4、千多年前的古老观念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活力。“和而不同”是世界多元文化共同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反之,“同而不和”就必然导致纷争乃至战争。所以说,“和而不同”是人类共同生存的基本条件和基本法则。⑧这样看来,“和因义起,同由利生”的传统解释就显出了某种局限性。实际上,“和”可以因“义”而起,也可以因“利”而起,即便不讲“义”而仅言“利”,也应当求“和”,因为不“和”不仅不“义”,也不“利”。反过来说,言利未必生同,如果不是仅仅图一时之利、区区之利,而谋长远之利、宏大之利,就必须走“和而不同”之路。这也说明,义与利不一定是对立的关系,还是可以形成统一的。⑨那么,怎样才能达成“和”的局面呢?实

5、际上,孔子已为我们指明了答案——“不同”,也就是不强求一致,不重复别人。只有在大目标不冲突的前提下,承认、包容乃至尊重差异,才能化解矛盾,共存共荣。只要愿意共存共荣,就必然要磨合。磨合得好,才能比较顺利地从经济全球化过渡到文化上的多元一体,经过不断的磨合,最终进入“天下大同”9/9的境界。这里的“大同”,是内在的和谐统一,而不是外在的相同一致,实质上就是“和而不同”的理想境界。(选自《人民论坛》第四期,有删改)1.从原文看,下列对“和”与“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和”就是追求内在的和谐统一,而不是表象上的相同一致;“同”是指相同,是一致。B.“和”与“同”是古人区别君

6、子与小人的特征之一,君子的“和”是“义”的结果,小人的“同”是“利”的结果。C.“和”并非盲目地重复或附和别人,“不同”并非刻意制造矛盾,“同”并非一定不“和”。D.如果追求的是长远之利、宏大之利而非一时之利、区区之利,“和”也可因“利”而起,“利”也未必生“同”。2.下列关于原文结构和内容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开门见山,指出平衡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历来主张,确立“‘以和为贵’是中国文化的根本特征和基本价值取向”这一中心论点。B.作者以古人从义与利的关系的角度对“和而不同”所做的阐述为例证,指出义与利自古至今就是对立的,即“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C.第⑦段指出在全球

7、化的今天,“和而不同”这一古老观念重新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只有走“和而不同”道路,全世界才能实现多元文化共同繁荣发展。D.文章最后指出,只有不强求一致不重复别人,才能达成“和”的局面;并进一步指出,如果磨合得好,全世界是可以达到“和而不同”的理想境界的。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A.“和而不同”的思想,在我国具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它对我国当前的社会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对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意义则不大。B.是协调还是模仿,是包容差异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