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阅读答案临江仙_登凌歊台感怀①[宋]李之仪

古代诗歌阅读答案临江仙_登凌歊台感怀①[宋]李之仪

ID:32832321

大小:53.67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2-16

古代诗歌阅读答案临江仙_登凌歊台感怀①[宋]李之仪_第1页
古代诗歌阅读答案临江仙_登凌歊台感怀①[宋]李之仪_第2页
古代诗歌阅读答案临江仙_登凌歊台感怀①[宋]李之仪_第3页
资源描述:

《古代诗歌阅读答案临江仙_登凌歊台感怀①[宋]李之仪》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古代诗歌阅读答案临江仙•登凌駅台感怀①[宋]李之仪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临江仙・登凌歌台感怀①[宋]李之仪偶向凌駅台上望,春光已过三分。江山重叠倍销魂。风花飞有态,烟絮坠无痕。已是年来伤感甚,那堪旧恨仍存!清愁满眼共谁论?却应②台下草,不解忆王孙?注①宋徽宗初年,李之仪因得罪权贵蔡京被除去名籍,编管太平州(今安徽当涂),本词应作于李之仪居太平期间的某年春天。②却应,即“岂应”,相当于现代汉语“难道是么"O鉴赏这首词作于李之仪居今当涂期间的某年春天。凌歆台,南朝宋孝武帝曾建避暑离宫于此。实际上,凌歌台并不很高(据《太平寰宇记》载仅高四十丈

2、),只是因周围平旷,才望得很远。李之仪的这首词就是登此台远望之所得。目的在借景发挥,借登凌欹台以抒发内心的感慨。“偶向凌駅台上望,春光已过三分。江山重叠倍销魂。'起首用“偶向”二字,便透露出他平时幽居抑郁的心情。李之仪虽身在江南,心犹念汴京和故土(李之仪的家乡在今山东庆云)古代诗歌阅读答案临江仙・登凌歆台感怀①[宋]李之仪。登高以眺远,自难免引起万千感触。但词人仅用“春光已过三分”一句概括他种种思绪,把无穷的空间感化作有限的时间感,从而收到含蓄蕴藉的审美效果。“销魂”一词,兼有极度高兴和极度伤心两方面的含义。“风花飞有态,烟絮坠无痕。”飞花、坠

3、絮,本都是自然形态的东西;但经过词人的渲染,便都变成了含情物。飞花,指他人之乘风直上,舞态翩趾,得意非常;坠絮,喻己身之遭谤被逐,堕地沾泥,了无痕迹。下片点明题意:“已是年来伤感甚,那堪旧恨仍存!清愁满眼共谁论?”“伤感甚”,指以往岁月里所遭受的政治打击。“那堪旧恨仍存”,意味着此刻、此后仍然“旧恨”绵绵古代诗歌阅读答案临江仙・登凌欹台感怀①[宋]李之仪。“清愁”指所触起的新愁。词人在“愁”字下加用“满眼”一词,便使人觉得愁如春天的游丝弥漫空际。至于愁些什么,词人并未明言,因此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空间。“共谁论”,进一步表明词人决然独处,竟无人可为

4、解愁。“却应台下草,不解忆王孙?”“却”,这里作"岂”解,“却应”即“岂应”。词人目睹凌駅台下春草丛生,很自然会联想起淮南小山《招隐士》中“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的著名诗句。但李之仪这里的“王孙”指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词人把归乡不得的怨恨归咎于春草的不解相忆,实乃貌似无理却至情的说法。全词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答:答案①伤春之情:看到眼前春光将尽,流露出遗憾伤感之情。②思归之情:词人登台远眺,只见江山重叠,阻断望乡(望京)之路,更觉愁苦。③被排挤(或政治不得志、被贬谪)的郁闷:词人因触犯权贵被编管太平州,前途无望,旧恨新

5、愁,异常苦闷。④无人理解的落寞:词人满怀愁绪,却无人可以倾诉,内心无限寂寞惆怅。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