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4伤仲永自测

[小学教育]4伤仲永自测

ID:32816232

大小:62.81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2-16

[小学教育]4伤仲永自测_第1页
[小学教育]4伤仲永自测_第2页
[小学教育]4伤仲永自测_第3页
资源描述:

《[小学教育]4伤仲永自测》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伤仲永》自测练习姓名学号一解释加点字1其文理皆有可观者()2明道中,从先人还家()))))3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4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5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6忽啼求之()7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8不建学()9其诗以养父母、收族堂意()10父县焉,借旁近与之()二翻译句子1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2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3父异焉,借旁近与之。4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5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6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2、。7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8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9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三综合理解(-)用原文回答1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的原因是:()2“父利其然”中“其”指:()3仲永的父亲“不使学”的原因是()。其具体做法是()(二)用自己的话回答问题。1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2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3文章开头介绍方仲永的身世,作者的意图是什么?()4这个故事想要告诉人们什么道理?()5文章作者对仲永的遭遇是什么情感?是

3、怎么表达出来的?()原文: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伤仲永》的补充练习资料1.词语解释之忽啼求之:借旁近与之:余闻之也久:不能称前时之闻:以钱.币

4、乞之:于环谒于邑人:于舅家见之:其(1)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2)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3)父利其然也。()(4)稍稍宾客其父。()以以钱.币乞之:2、下列句子中,属于正面描写的有,属于侧面描写的有:()。A、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B、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C、自是指物作诗立就D、其文理皆有可观者。E、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F、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3、、对“世隶耕”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世隶耕”的意思是“世代以种田为业”。B、“世隶耕”铺垫“未尝识书具”,衬托方仲永天资非凡。

5、C、“世隶耕”暗示了方仲永的父亲由于未受教育而眼界狭小,同时为下文的“不使学”埋下伏笔。D、“世隶耕”暗示了方仲永由于出身低微而将“泯然众人”的可悲结局。4、以下对上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二项是()A、上文寓理于事,通过方仲永5岁到20岁才能发展变化的故事,说明了人的天资比后天的学习更重要的道理。B、方仲永“泯然众人矣”的原因是他自己后来骄傲自满,不认真学习的结果。C、上文用方仲永作反面例子来证明后天教育的重要性。D、上文先扬后抑。先铺写方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后写他变得平庸无奇,前后互为反衬,对比鲜明,突出

6、他变为庸人的不幸结局,令人警醒、惋惜。5、课文理解).(1)伤:为……感伤.课题可解释为((2)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情?(3)下面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以方仲永的事例说明人的天资与后天成才的关系。□B.本文以方仲永的事例说明了后天的学习和教育是天才成长的必要条件。□C.本文以方仲永的事例说明了家庭环境的好坏,是决定一个人能否成才的关键。□D.本文针眨了当时不重视人才培养的社会弊病。□E.本文强调了知识、才能不是一成不变的,天才只有勤奋努力,才能大有作为。⑷《伤仲永》选自《家。》。作者

7、(),是(北宋)代()家、()(5)你认为成才的条件应该是:专业好文档精心整理欢迎卜•载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