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师功利心

高校教师功利心

ID:32815031

大小:41.5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9-02-16

高校教师功利心_第1页
高校教师功利心_第2页
高校教师功利心_第3页
高校教师功利心_第4页
高校教师功利心_第5页
资源描述:

《高校教师功利心》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先从分析一个普遍的现象入手来谈谈高等学校中关于薪酬制度的问题,现在的很多大学都是通过学校合并盲目扩张的,当然有其好处,通过整合各校资源来提高学校的竞争优势,改变较差学校的生存境况等等。但是也有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在并校的过程中被自然过渡了,就是教师的无差别待遇问题。在实力相当的学校之间整合中情况要好一些,在学校档次差别很大的整合中情况就要严重的多,比如说一些一本或二本院校对大专院校甚至是中专院校的合并,合并之后这些学校的老师就会享受本科院校同样的待遇,这显然是不合理的。教师工资待遇的高低有一个很简单的参考点,就是对学校

2、的贡献的大小,中专学校的老师不论从学历、经验还是本身的能力相对要差很多,有些教师甚至差的无法想象...。而这些教师却和正规的大学教师在职称和课时上拿同样的薪水,同样涨工资显然是不公平的。最根本的问题并不是出现在高校整合上,而是我们的高等学校还没有建立一个科学的薪酬制度考评体系,政府部门和其他事业单位也或多或少存在同样的问题。现在的高等学校教育功利化首先体现在高校教师的功利化,过于以市场为导向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能潜心教学改进和学术研究的越来越少,是什么原因促使高校教师们放松了本职工作转而追求更高的物质利益。整个高校风气

3、肯定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但是真正的原因恐怕还要归于我们的高校薪酬制度设计很不完善,高校教师特别已经评得教授、副教授职称的教师(注意教师职称的评定同样应与绩效考核密切挂钩,现在也掺杂太多水分)在社会上享有较高的地位,但工资收入却与社会地位明显不符,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在较低的需求层次未能满足的情况下很难再有更高的追求,即便教授们是拥有最高学历的群体,也是综合素质最高的群体之一,也仍旧不得不偏爱于对整个人生的思考。这促使了高校教师放弃部分学校并不“重视”的教学科研工作而转向功利色彩更重的市场需求。在重点高校中,由于绩效考评体

4、制的不完善,年轻教师很难晋升职称,即便有真才实学也会遭遇各种腐败等不公平情况,职称的评定与薪酬待遇在某种程度上丧失了客观事实的依据,不利于高级人才的引进以及树立对教育事业的奉献精神。而在普通本科学校中,绩效考评体系基本不存在,教师之间水平差异巨大,一刀切的薪酬制度标准不仅不利于对人才的激励,也浪费了很多教育资源。所以高等教育制度改革单单去行政化是不够的,首先是要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体系和薪酬制度,在物质满足感上让教师对学校有足够的依赖,满足高文化素质群体的自由感(学术自由、言论自由、财务自由),增强教师对学校重视人才的信

5、任,提高教师对职业的认同度,从而在一种积极的文化环境中尽其职责,乐于奉献。科教兴国,教师为先。教师队伍的素质不容忽视,教师队伍的热情也不可小觑。大学教师和科研人员要抵抗不良思潮否则将全线崩溃  记者:那么您认为,中国大学该如何采取一些具体的方式改变目前这种“世俗文化”的氛围?  蔡达峰:大学的第一任务是“坚守”。教师应该有这样的意识,要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首先你自己必须警戒社会上不良思潮对自己的影响,如果没有这点的话,那就将全线崩溃。对于学生来说,他们不在乎你那个校长到底是什么行政级别,这一点都没关系。首先,

6、和学生直接接触的教师要有一种“担当”,把当下时代给我们的压力抵消下去,抵抗下去。当然,我们也呼吁社会不要把庸俗的价值观灌输给学生。...  我觉得,一定要给学生们更宽阔的视野。我们宁可少一点儿技能,也要让学生有良好的心态。四年的学习知识肯定是学不够的,只有有了良好的心态,学生才会继续钻研和学习下去。他才能够从我们这一代的家长和教师之外学到更多的知识,并以世界的眼光看到自身的差距,最终超越我们。只要有了几代人的“超越”,我们自然会有“大家”出现。  中国要敢于抛开世俗让一批人只潜心搞科研  蔡达峰:中国的学术界出不了大师

7、,教育界也出不了大师。为什么?因为很少有人能够持之以恒地做真正的学术意义上的事情。很简单的一个道理是,没有哪个诺贝尔奖获得者做了三年五年的研究就能出成果,几乎是几十年做一个课题,他才能成功。我们扪心自问,你是否能做得了这点?  对于一个忠诚于科学的人来说,他不在乎为此所付出的代价。但中国的科研人员现在不愿意走这条路,因为觉得这对自己风险太大,可能实现不了自身的价值。在这样一种急功近利的意图下的科研行为,是不可能为人类做出贡献的。我们的大学和科研人员现在做不到这样的持之以恒的研究毅力,不是缺钱、缺设备,就是缺毅力。苏联时

8、期国家培养了大批数学家,培养方式就是很明确,就是不允许科研人员干任何事情,就是专心搞科研。“钱学森之问”说穿了很简单,就是中国是否敢于让很多人做到这一境界(专心搞科研的境界),中国如果有一千万人在某一学术领域做几十年,必然会出大师。只有30个人做,那么这个出大师的概率就太小了现在高校的教师评价体系实在是伤了太多好老师的心,我周围就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