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2785227
大小:83.94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2-15
《谈中国诗(新教材高中语文必修五)》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谈中国诗设计者:张晋一、用聚光灯效果来猜东西方绘画风格,引起学生兴趣二、齐读第一段,明确学习方法一一比较阅读三、比较阅读1、中国诗与外国诗相比,有什么特点?2、钱钟书的文学语言与常人的相比,有什么特点?四、检查课前预习1、请区分以下的儿个特征,哪些是屮国诗的特征?并勾选屮国诗与外国诗的共同特征。(1)中国诗的特征:①.抒情诗很多②.篇幅短小③.富于暗示性,“言有尽而意无穷”。④.笔力轻淡,词气安和⑤.社交诗特别多,宗教诗几乎没有(2)中国诗与外国诗的共同特征:①.篇幅都有短小的特征;②.韵味都重视暗示性;③.内容无甚差异。2、
2、钱钟书的结论是什么?读外国诗每有种他乡忽遇故知的喜悦,会引导你回到本国诗。3、总结西洋诗与中国诗的区别外「史诗一戏剧-扑侑诗比倚点三韵昧特点四风格特点五内容诗史待点二中,抒愴-戏剧-史诗(无〉外:诗的总幅敲版愈妙中;文艺欣欧胆的贝电战•平均不过二三分仲「丘诗也只址声韵里曲的轻却勢掠外,听不见的音乐出夬中,言有尽而总无穷外"j拔木转石的粋力和惊天动地的神威中*笔力轻滦•词气安和——像fl心的声幵又细乂静外,中西诗不但内容相同・并見作风也往徉睹合中,中国诗跟西洋诗在内容上无決杀并五、比较一下,钱钟书的文学语言有什么特别之处?1、阅
3、读以下句子,找出原文来比对,说说原文与修改后的文本有何区别?(1)具有文学理智和鉴别力的人避免泛论、概论。原句:具有文学良心和鉴别力的人像严正的科学家一样,避免泛论、概论这类高帽子、空头大话。他会牢记诗人勃莱克的快语:“作概论就是傻瓜。”(类比和比喻,引证勃莱克体现学识渊博。)(2)可是,诗体也许正是诗心的产物,适配诗心的需要。原句:可是,假如鞋子形成了脚,脚也形成了鞋子;诗体也许正是诗心的产物,适配诗心的需要。(恰当的比喻,生动形象,将复杂的原理简单化。)2、请阅读句子,并将具有修饰作用的地方遮挡住,谈谈遮住的地方有何特点。
4、(1)这就是一般西洋读者所认为的中国诗的特征:富于暗示性。我愿意换种说法,说这是一种怀孕的静(幽默的比喻,这种说法俏皮而又意味深长,令人会心一笑。)(2)比着西洋的诗人,中国诗人只能算是樱桃核跟二寸象牙方块的雕刻者。不过,简短的诗可以有悠远的意味,收缩并不妨碍延长,仿佛我们要看得远些,每把川眼颦蹙。(把说理形象化,使人感到有趣。)3、请你画11!需要改动的地方,再用平实语言表述该句含义(使用投影仪展示学生作品)(1)西洋读者也觉得中国诗笔力清淡,词气安和,我们也有厚重的诗,给情感、思恋和典故压得腰弯背断。修改:因为情感、思恋而
5、显得沉郁,因为典故而显得深沉。(2)中国诗…而是文明人话,并且是谈话,不是演讲,像良心的声音又静又细一一但有良心的人全听得见,除非耳朵听惯了麦克风和无线电或者……修改:有艺术感受力的人应该都能理解中国诗里的思想内涵,除了那些本来就浮躁沉静不下来研究学问的人。4、“前课学习”作业二:钱钟书的举例论证里,总共提到多少个国家?各自是什么学科领域?有名有姓的人物共有多少人?英国文学7次,法国文学4次,印度文学1次,美国文学3次,拉丁文学1次,德国文学3次,意大利文学2次,俄罗斯文学1次,捷克文学1次,希腊哲学1次。5、对比归纳钱钟书语
6、言的特点一般人:语言贫乏,不擅修辞;平铺直叙,说教意味重;知识面窄,没有人文积淀。钱钟书:语言丰富,善于修辞;幽默风趣,易于被接受;学识渊博,诚为文化昆仑。六、浅谈学者钱蚀书1、钱氏散文钱先生博学多能,兼通数国外语。学贯中西,在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两方面均做出了卓越成绩。我们给他概括了一个“通”字。一是通古今。二是通中外。三是通学理。(1)通古今。从文章里我们可以看到,钱钟书的视野是十分开阔的。屮国诗歌发展的历史,屮国诗人成长的特点,中国诗的本质特征,中国诗人心目中的诗是什么,屮国诗人是怎样写诗的等等问题,钱钟书都明了于心,充分
7、显示出一位大学者的文化素养。如关于诗的历史,钱钟书的看法与其他人就不同。他认为屮国没有史诗,而戏剧诗产生远在最完美的抒情诗以后,纯粹的抒情诗的精髓和峰极,在中国诗里岀现得异常之早。对于这样的结论,如果没有对中国诗相当熟稔,那是不可能的。谈到中国诗的深厚意韵之时,钱钟书引了“此时无声胜有声”,“解识无声弦指妙”,“此中有真意,欲辨己忘言”,“淡然离言说,悟悦心自足”,“美人卷珠帝,深坐颦蛾眉;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屮,云深不知处”等语加以证明。而在谈到中国诗的表达方式时,钱钟书也是信手挥出,
8、“壮士皆尽死,余人安在哉”;“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人谁在”;“同来玩月人何在,风景依稀似去年”;“春去也,人何处;人去也,春何处”。象这样的例子文屮还有很多。(2)通中外。英国文学7次,法国文学4次,印度文学1次,美国文学3次,拉丁文学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