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2779139
大小:55.21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2-15
《异乡的温柔原谅阅读答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异乡的温柔原谅阅读答案1、文中围绕“原谅”写了三个故事,分别是:(4分)①_O②女儿在英国当女侍时,不小心打碎了很多酒杯,却得到了领班的原谅。③o2、请按照耍求,分别为文中a、b两处的词语和句子作批注。(6分)(a)从意义和作用两方面为句中框定的词语作批注。阴霾:(b)从内容理解、表达效果等角度,品评赏析画线句。3、文中第⑩段写道:“我站在那儿,??”请根据你对上下文的理解,描写“女儿”此时复杂的心理。(4分)我站在那儿,o4、结合全文,谈谈你对文章最后一句的理解。(4分)5、这篇文章在构思和写作方法方面富有特色,请结合文章内容,就其中一点写出你的见解和发现。(3分)【参考答
2、案】1、①在餐馆,女侍把鱼汤洒在“我”的皮包上,“我”很生气,女儿却原谅了她。③女儿在为顾客倒酒吋,不小心把酒倒在了顾客的衣裙上,却得到了她的原谅和安慰。原谅答案」吾文—初中教育—教育专区暂无评价
3、0人阅读
4、0次下载
5、180份文档116份文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散文家孟轲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的书,现存七篇。1•欲:想耍的2.熊掌:熊的掌,熊掌比鱼更珍贵、味道更美。古人认为珍贵的食品。3.兼:同时4.苟得:苟且取得。这里指的是“苟且偷生”的意思。5•患:祸患,灾难。6.辟:通“避”,躲避。7•如使:如果,假使,下文“使”同义。8.凡可以得生者
6、:一切可以得到生存的办法。“者”在这里指代办法。9.何不用也:什么手段不可用呢?10•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通过某种办法就可以得到生存,但有的人不用。是,指示代词,指某种办法。11.非独:不单,不仅。12.勿丧:不丢掉。13•箪:古代盛饭用的圆竹器。14.豆:古代一种木制盛食物的器具。15.呼尔而与之:意思是,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他。尔,助词。《礼记•檀弓》记载,有一年齐国大饥荒,黔敖在路上施舍粥。有一个饥饿的人用衣袖遮面而来,黔敖吆喝着让他吃粥。他说,我就是不肯吃嗟來之食才落到这般地步的。这人始终拒绝侮辱性的施舍,后来饿死了。16.蹴cii:践踏17.不屑:因轻视而不肯接受。1
7、8.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官员们不辨别是否合乎礼仪就接受(高官厚禄)。万钟,这里指高位厚禄。钟,古代的量器,六斛四升为一钟。贝9,连词,这里表示假设,翻译成如果。辩,同“辨”,辨别。19.何加:冇什么好处。20.奉:侍奉。21.所识穷乏者得我欤:所认识的穷困贫苦的人感激我吗?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欤,语气助词。读鱼22.乡为身死而不受:从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的事情。向,从前。23.已:放弄,停止。24.本心:本性。25.是故:这样的事26•能:能够27•舍生而取义者也:而,表并列28•所欲有甚于生者.甚:超过。[编辑本段]译文鱼是我所想耍的,熊掌
8、也是我所想耍的,这两种东西不能够同时得到的话,那么只有舍弃鱼而选择熊掌了。牛命是我所追求的,大义也是我所追求的,这两种东西不能够同时得到的话,那么只能舍弃生命而选择大义了。生命是我所追求的,但我所喜欢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庆恶的,但我所厌恶的事还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如果人们所追求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來求得生存的手段,有什么手段不能采用的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比死亡更可怕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有什么方法不能釆用的呢?釆用这种方法就能够生存下来,这样看来,有这种方法却不采用;采用这种办法就能够
9、躲避灾祸。那是因为他们所追求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礼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厉害的事(那就是“不义”),不仅是贤人有这样的本性,人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一碗饭,一碗汤,得到了就可活下去,得不到就会饿死。可是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别人吃,饥饿的路人不肯接受;用脚踢着(或踩过)给别人吃,乞丐也不屑于接受。不管是否符合礼与义就接受优厚的俸禄,这样,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熟识的穷人感激我吗?先前(冇人为了道义)宁肯死也不愿接受(因得好处而丧义),现在(有人)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先前(有人为了道义)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
10、有人)为了妻子与妾的侍奉却接受了;先前(有人为了道义)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熟识的穷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这种做法不也是可以停止而不做吗?(如果这样做了,)这种做法就叫做丧失了天性,天良及羞恶之心。[编辑本段]作者简介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山东省邹城市人,战国时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散文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称。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