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2722938
大小:62.8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2-15
《陈肇元人生在工程中开花结果》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陈肇元:人生,在工程中开花结果简历:陈肇元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教授。浙江宁波人。195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留校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至今。专业特长为土木工程中的结构工程和防护工程,长期从事爆炸荷载下的结构动力反应与设计理论、混凝土结构性能与设计、高强与高性能混凝土结构、工程结构防灾、混凝土结构的安全性与耐久性等领域的研究。历任兼职: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常务理事、副理事长,防护工程学会副理事长;国务院学位委员土木类学科评议组成员、召集人。曾获国家人事部授予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北京市授予科技先进工作者,国家人防委授予科研先进工作者,国家建设部授予先进工作者,国防科工委
2、授予献身科技事业荣誉奖章,中国工程院院士等荣誉。 学生年代 1931年,随着“九一八”事变的枪声响起,日本大举发动侵华战争。这一年秋天,陈肇元出生在宁波城里的一户普通职员家庭。尽管宁波早在18世纪就成为列强侵略下的开放城市,但他上小学的第一天,还是照例要首拜孔老夫子恳求学有上进。当时的动荡时局影响到每个中国人的生活和命运,陈肇元至今清楚地记得在沦陷区的宁波城里,每个中国人走过横跨甬江的灵桥时,都必须向站岗的日本兵行鞠躬礼。陈肇元的爱国意识也可能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萌芽的。抗战胜利后,刚念完初二的陈肇元转到了宁波效实中学直至高中毕业。效实中学以学风严谨著称,许多著名科
3、学家都是该校的子弟,比如著名生物学家童第周、地质学家翁文波、首创断肢体再植的医学家陈中伟等,为他的中学教育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因为家中弟妹众多,家庭经济拮据,陈肇元上中学的学费和生活费用主要来自亲戚资助。作为长子,家里也盼望他能够早点毕业找份工作缓解家务,这种压力和期盼也使他深谙为人要有一份责任心的道理。“家中父母亲很少关心孩子们的功课,母亲总是教导我们做人要诚实,不与人争。1949年高中毕业,正值宁波解放。当时还不像现在有全国统考,江浙两省考生都选择就近到上海考场。战后的中国大地满目疮痍,铁路、海路中断,我挑着一根扁担,一头挑个箱子,另一头挑个包袱,千辛万苦才来
4、到上海亲戚家中。”一到上海,陈肇元就考取了清华、上海交大等多所大学,那时考大学也比较容易。他听取亲戚建议,为了容易找到好工作,最终选择了近代著名实业家荣家创办的私立中国纺织工学院,学校为大一学生教课的老师多聘请上海交大、圣约翰大学等名校的名教授兼职,但是,他很快察觉到解放后纺织市场的萧条,也觉得不好长期依靠他人资助。学完大一,自觉战后总要搞建设,就报考了国立清华大学在上海招收土木系的转学生。“我是清华的最后一代转学生,自此之后,国内大学之间再没有转学的了”。直到60年后,陈肇元仍认为高校应该允许学生通过考试或考核转学、转系。“刚上大学的学生,往往不甚明确自己的兴趣和
5、志向究竟在哪里。我到清华那年,土木系招进了4个转学生,同时又有6个土木系学生转出到校内机械等系;清华建筑系的许多著名老教授,当初考进清华时,有读航空的、机械的,甚至有文科院系的,一年后他们转到建筑系,后来有些就成为了建筑名家”。 当时的清华土木系学生按志愿分成结构、水利等4个专业组。陈肇元最初被分派到结构组。而所谓“结构”,就是房屋、桥梁等土建工程中以梁、板、柱等各种承重构件相互连接起来的组合体,起着支撑整个工程并承受各种重量和力的作用。“我看到清华的校、系图书馆藏书非常丰富,有的课程我只是考前去听,利用缺课时间到图书馆自学。”他认为大学生教育应给于他们更多的自由
6、,不仅要提高自学能力,更应该形成学习习惯。 1952年,国家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政府决定全国高校的大三学生都要提前一年毕业参加工作,最后一学期只能突击上专业课。陈肇元说:“毕业时大家坚决服从分配,抢着到最艰苦地方去建设祖国,这样的无私和热情至今让我依然激动不已。”全班约50人,最后分配留校工作的竟多达14人,其中绝大多数到新成立的水利系去了。但是毕业时谁也不曾想到,班上这些满怀壮志、一心报国的热血青年,有些人竟会在5年后的“反右”和60年代的文化大革命运动中惨遭劫难。 教学生涯 留校当助教的陈肇元,工作非常辛苦。学校对年轻教师上台讲课的要求很严格,首先要在
7、教研组的会上试讲,请老教师指点后才能过关,晚自习期间还经常要去学生宿舍为他们答疑。除了讲授两门结构类课程外,陈肇元还要参加竹结构研究。当时的校长蒋南翔提出学生干部和年轻教师要“双肩挑”,就是一头挑专业,另一头挑社会工作。他说:“南翔同志的双肩挑办学思想确实有眼光,校内那些双肩挑的学生干部,后来有不少成为中央和地方的高级领导。我的社会工作是担任土木系教师的团支部书记。有半年时间,这些重担压得我患了严重的神经衰弱症。但是一开始压力重,慢慢适应后就变成了习惯,一空闲反而有失落感。别人说我出活快、效率高,其实我不比别人强多少,只不过在时间利用上可能多些投入而已。”工作3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