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2718873
大小:111.8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2-15
《蒲县高级中学月考题》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蒲县高级中学2013-2014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一年级月考考试语文试题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第Ⅰ卷共70分,第Ⅱ卷共80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班级、姓名、考号等填涂在答题卡上。2.其它题答案答在相应位置,写在该题题框外无效。第I卷阅读题(70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文化一脉说家训家训,是中国历史上的家长用于训诫、教育子弟后代的文字。它包括家诫、家规、家书、家范、家箴、家诰、遗训等形式。家训的产生和发展源远
2、流长,从周文王的《诏太子发》算起,成文的家训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历代的名人志士、文豪学者、文武大臣多以家训的形式训诫子弟、垂饬后代。这些家训有不少一直流传到今天,为我们留下了一笔很宝贵的思想文化遗产。有些家训收集了不少警世哲语,并将这些警世哲语加以编排、分类,读来朗朗上口,对今人也颇有警策意义。有些家训,如颜之推的《颜氏家训》,除了教子、治家等内容外,还涉及音乐、风俗等内容,简直可以说是一部家教百科全书了。一般来说,家训的内容包括修身、治家、处世、为学、立志、气节、为政等几个方面,其中又以修身、处世、治家为
3、最主要。封建士大夫历来重视对子孙后代的人格教育,反映在家训中,就是勉子立志、劝子为学、教子修身的内容。教子为学方面的家训,关于学习方法和治学态度方面的论述所占比例极大,尤其在家书中,更是占绝大部分。其中如“志当存高远”、“有志者当勉学以就业”、“君子忧天下不忧个人”等,,足可让人奋发;“生不可不惜,不可苟惜”、“正不可不守”、“清白之家,当以家声为要”等,又足可让守定气节,义不受辱;反映戒骄戒躁、反躬自省、节欲制怒、淡泊寡欲等思想的训诫之言也举不胜举。因为是“家训”,所以“治家”在其中占主要地位是可以理解的,由于
4、中国封建时代盛行宗法制度下的大家族,所以“治家”不仅仅是父慈子孝,耕读传家,而且包括了相当部分的有关宗族礼法、墓域祠堂、田产房屋、奴仆侍役等方面的规定。其中立家以勤俭为本的思想为主,中间还夹杂安贫乐道、耕读传家、教子当早、教子当严、齐家以和、忍让兴家、教子以正等思想,这些思想都是今天应该加以弘扬的。已广为人知的家书,是家训的一种重要形式。家书往往随事而写,有感而发,尽管不很系统,但富有情感,词气真切。在家书中,有的直接点出了教子的主题,如西汉刘向的《诫子歆书》、三国诸葛亮的《诫子书》等。与家诫的板起面孔的训诫相比
5、,家书中那些娓娓道来的长者之言,更富于感染力,更能启发、教育和鼓舞下一代。如诸葛亮的“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彭端淑的“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左宗棠的“志患不立,尤患不坚”等,都是家书中的教育名言。这些名言,今天读来,仍使我们的心灵为之震撼。 (选自《华人时刊》,2011年第十期,有删改)1.下列关于“家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家训分家诫、家规、家书、家范等多种形式,历史上家长用其对子弟后代进行训诫和教育。B.家训的产生
6、和发展历史悠久。有些家训一直流传至今,最早成文的家训是周文王的《诏太子发》。C.有的家训除了教子、治家等内容外,还涉及音乐、风俗等内容,如颜之推的《颜氏家训》。D.“志当存高远”“君子忧天下不忧个人”“安贫乐道”等,都属于家训中勉子立志的内容。2.下列分析和概括,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家训的内容主要是修身、治家、处世,而家训中关于学习方法和治学态度方面的论述占绝大部分。B.“治家”不仅仅倡导父慈子孝,耕读传家,还起到了维护社会稳定、强化封建统治的作用。C.西汉刘向的《诫子歆书》、三国诸葛亮的《诫子书》等,都是以
7、教子为主题的家书。D.古代家书中不乏教育名言,如“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就充分表现出诸葛亮对求学者的教诲与期望。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代的名人志士多用家训训诫子弟,这些家训既教育鼓舞了子孙,又为今人留下了一笔很宝贵的思想文化遗产。B.家书中那些含有让人奋发、守定气节、戒骄戒躁、淡泊寡欲等思想的训诫之言举不胜举,这和封建士大夫重视对子孙后代的人格教育有很大关系。C.与家诫的板起面孔的训诫相比,家书中那些娓娓道来的长者之言,更富于感染力,因而是家训的最重要的形式,对后世影响最
8、大。D.对于家训中有关宗族礼法、墓域祠堂、田产房屋、奴仆侍役等方面的规定,今人需要辩证地看待。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文,完成4—7题。杜环,字叔循。侍父一元游宦江东,遂家金陵。环谨饬重然诺,好周人急。4父友兵部主事常允恭死于九江,家破。其母张氏年六十余,哭九江城下,无所归。有识允恭者,怜其老,告之曰:“今安庆守谭敬先,非允恭友乎?盍往依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