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溪1#隧道安全专项施工方案(修改)

甘溪1#隧道安全专项施工方案(修改)

ID:32702617

大小:771.16 KB

页数:83页

时间:2019-02-14

甘溪1#隧道安全专项施工方案(修改)_第1页
甘溪1#隧道安全专项施工方案(修改)_第2页
甘溪1#隧道安全专项施工方案(修改)_第3页
甘溪1#隧道安全专项施工方案(修改)_第4页
甘溪1#隧道安全专项施工方案(修改)_第5页
资源描述:

《甘溪1#隧道安全专项施工方案(修改)》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甘溪1#隧道安全专项施工方案甘溪1#隧道安全专项施工方案一编制目的为保证我标段隧道工程施工安全,切实履行企业安全生产的责任主体,根据《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第二十六条和建设部《危险性较大工程安全专项施工方案编制及专家论证审查办法》的规定,结合本工程的特点,特制订我部甘溪1#隧道安全专项施工方案。二适用范围本安全专项施工方案适用我标段甘溪1#隧道施工。三工程概况3.1工程简介甘溪1#隧道为小净距隧道。本隧道位于石阡县甘溪乡,属短隧道。左线起止桩号为:ZK63+584.5~805,长220.5m,最大埋深约76m;右线起止桩号为:YK63+585

2、~809,长224m,最大埋深约77m。拟建隧道呈曲线形展布,隧道总体轴线方向约250°。采用灯光照明,自然通风。甘溪1#隧道左线平面线形为R=2800;右线平面线形为R-2500,R-∞;隧道进口线间距14.48m,出口线间距17.21m;隧道左右线纵坡均为1.8%的单向坡。3.2工程地质条件3.2.1地形地貌该隧道区属中低山地貌,地形起伏较大。隧道范围内中线高程617.0m~698.7m,最大高差约81.7m。山体自然坡度15°~45°,植被较发育。进、出口均处于山前斜坡地带,山坡处于基本稳定状态。隧址区瓮安端洞口西南侧约120m有地方道路(

3、甘扶路)通过,通行条件较好。隧道区处于中亚热带(黔东北)湿润气候区,冬无严寒,夏温较高。多年平均气温16.8°C,一月最冷,月平均气温5.5°C,极端最低气温-6.9°C;最热7月,月平均气温27.2°C,极端最高温41.1°C。无霜期303天,年均降水量1121毫米,降水量年内分布不均,多集中于5~10月。气象资料详见下表:83/83气象资料表气温(°C)年平均16.8年平均极端41.1最高-6.9最低降水量(mm)年平均1121年平均年最大1353.3年最大年最小797.9年最小3.2.2地层岩性隧址区第四系覆盖层薄,出露基岩为寒武系高台组(

4、∈2g)白云岩等。详见下表所示。3.2.3地质构造项目区域位于贵州东部NS向构造带、NNE向构造带和NE向构造带的交汇地区。由于经过雪峰期构造运动、加里东期构造运动、海西期构造运动及印支期构造运动、燕山期构造运动等多期次构造运动,其构造形迹复杂多样,构造线大部分为NS向、NNE向及NE向,主要为雪峰期、燕山期地质构造形迹。本隧道处于相对较稳定的地质环境,未发现活动性深大断裂。隧址区第四系覆盖层薄,出露基岩为寒武系高台组(∈2g)白云岩等,未见不良地质构造发育,地质构造简单,区域地质较稳定,适宜于隧道工程建设。根据基岩露头调查,隧址区分布地层岩性为

5、白云岩夹灰岩,岩层产状为320°-330°∠38°52°,主要发育两组节理裂隙。3.2.4地表水及地下水(1)地表水隧址区未见明显地表水体。仅雨季有暂时性地表面流,地表径流条件较好,隧道进、出口位于斜坡中部,应注意暴雨期间地表面流对洞口的冲刷破坏作用,宜采取截流、疏排措施。(2)地下水83/83该隧道地下水为表层残坡积碎石及粉质黏土层中的孔隙水及基岩风化带内的裂隙水,水量大小受地形地貌条件、土层空隙率、岩体裂隙发育程度及季节变化影响,富水性不均,岩体深部基岩裂隙中,富水性、导水性相对较差,且较不均匀。主要靠大气降水补给,冲沟等低洼部位以地下径流形

6、式排泄;斜坡部位以沿裂隙渗流形式或受地形切割排出地表。勘察期间,各钻孔均未揭露到地下水。(3)隧道涌水量评价该隧道地下水为表层残坡积碎石及粉质黏土中的孔隙水及基岩风化带内的裂隙水,水量大小受地形地貌条件、土层空隙率、岩体裂隙发育程度及季节变化影响,富水性不均,岩体深部基岩裂隙中,富水性、导水性相对较差,且较不均匀。主要靠大气降水补给,冲沟等低洼部位以地下径流形式排泄;斜坡部位以沿裂隙渗流形式或受地形切割排出地表。勘察期间,各钻孔均未揭露到地下水。本隧道地下水主要靠大气降水入渗补给,故可采用《铁路工程水文地质勘察规程》(TB10049-2004)推

7、荐的降水入渗法预测隧道正常涌水量。其公式为:Q=2.74·α·W·AA=L·B式中:Q—隧道通过含水体地段的正常涌水量(m3/d);α—降水入渗系数,根据本区情况,取α=0.17~0.18;W—年降水量,根据勘察区情况,取1121mm;A—隧道通过含水体地段的集水面积(km2);L—隧道通过含水体地段的长度(km);B—隧道涌水地段L长度内对两侧的影响宽度(km);本隧道地下水主要靠大气降水入渗补给,故可采用《铁路工程水文地质勘察规程》(TB10049-2004)推荐的降水入渗法预测隧道正常涌水量。其公式为:Q=2.74·α·W·AA=L·B式中

8、:Q—隧道通过含水体地段的正常涌水量(m3/d);α—降水入渗系数,根据本区情况,取α=0.17~0.18;W—年降水量,根据勘察区情况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