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2693850
大小:28.17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2-14
《浅谈城市住宅建筑设计的改进与创新》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浅谈城市住宅建筑设计的改进与创新摘要:本文对城市住宅建筑设计进行了理性化的分解与剖析,包括:居住行为模式和生活方式界定居住空间,城市住宅套型模式及设计,人体工学在住宅套型设计中的应用,城市住宅对声、光、热环境的要求,城市住宅的室外环境与内部环境的创造等。关键词:城市住宅建筑设计居住行为模式套型模式人体工学一、生态理念缺失的缘由探究(一)商业化运作的弊端住宅地产市场的火爆,对拉动城市经济增长发挥着重要推动的作用,对改善都市人的居住条件无疑是有益的。但是目前住宅建筑地产的大干快上,超出了市场需求,造成了严重住宅建筑相对过剩和资源浪费的现象
2、。在商业化运行和操作为主导的房地产市场中,开发商往往一味地追求高额利润和经济效益,在纯粹商业利益的驱使下,如果得不到政府的有效监管和社会舆论的正确导向,就很难保证住宅建筑的生态性。许多住宅区建筑的生态设计,仅仅停留在浅层次和低级阶段。(二)生态理念的普遍缺失当代人普遍缺乏绿色建筑意识,在购房时主要从价廉的经济角度考虑。这也是消费者迫于沉重的经济负担而考虑的现实问题。往往注重住宅豪华的外在物理实体,而忽略内在生态系统的平衡性。加上居民缺乏生态环保意识与生态教育落后,导致城市住区环境恶化的趋势得不到有效扭转,也造成住宅建筑生态化发展的滞后
3、。二、住宅套型设计中的改进与创新(一)规划理念1.人、自然、节能建筑的共存与融合。2.信息化、智能化的绿色生态型住宅小区的营造。3.具有认同感的个性化宜人的平面、空间设计。(二)规划思想、原则及目标规划设计将力图营造一个功能合理、环境优美、舒适宜人的人居环境辅以恰如其分的交通、绿化系统、组团布局、空间秩序等,追求社会、经济、环境综合效益的整合,为住宅的商品化开发、社会化管理和循序实施创造条件。按照环境与生态规划设计的原则,充分考虑利用环境、绿化等生态要素,注重创造优美的环境。力求塑造一个既具有优美环境,丰富文化艺术内涵,又具有环境效益
4、、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住宅小区。(三)规划设计整体框架规划以整体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三者统一为基准点,着意刻化优质生态环境,为居民塑造都市中自然优美、舒适便捷、卫生安全的栖息之地。(四)对声、光、热环境控制的要求居住环境涉及的内容很多,居住建筑的声环境、光环境、热环境直接影响居住的舒适感。声环境,通常是指住宅户内及户外的各种噪声源。住宅的光环境是由天然光环境与人工光环境两部分组成的,良好的光环境可以提高居住的舒适感。人们对室内热环境质量的评价主要是气温、湿度、空气流通、房间平均辐射温度和衣着条件。目前,我国针对住宅的规划及单体
5、设计,已颁布了多项规范及规定进行控制,如:城市居住区环境噪音指标、住宅墙体隔音标准、室内温度及日照要求等,目的就是要综合考虑住宅的声、光、热环境,保证住宅的采光、通风、保温、隔热等室内环境质量,提高居住的舒适性。(五)因地制宜原则因地制宜原则,就是要就地取材,尊重生态价值与效益,充分考虑气候因素、地形地势等自然因素。如广州红岭花园小区,由于规划时尊重基地丘陵山地,北高南低,背靠青山,面对水塘的气候因素、地形地势的实际情况,设计方采取了“依山就势,随高就低”,尽量保护地势、地貌和原有荔枝园,从而形成了优美的景观和健康的生态环境,这是我国
6、20世纪90年代住宅生态建筑较为成功的实例。尊重和保留有价值的生态要素,尽量少破坏自然环境,使建筑环境与自然环境融合和共生。为此,在设计时必须对场地周围的地形、地貌、植被、水文、土壤、日照、风力与风向等因素进行深入研究,考虑建筑物对这些自然因素所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根据这些因素的本质特性,科学地确定建筑面积,因地制宜,设计合理的建筑类型,减少对水资源的破坏和污染。城市的住宅建筑,要建立在对特定地方条件的分析和评价的基础上,其中包括地域气候特征、地理因素、地方文化与风俗、建筑机理特征、有利于环境持续性的各种能源分布,如当地的各种限制条件
7、等等。要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尽量满足人们的自然通风、保温、遮阳、采暖等需求。(六)旧材料的利用与新建材的开发应用建筑是生态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要求设计师重新使用、回收以及最终能与生态系统再次整合的材料和组件。在住宅建筑结构条件允许情况下,尽量不要完全拆除旧建筑,应对其进行改造以适应新的使用功能,从而节省建筑材料。从旧有建筑物中拆除的材料,如砖石、钢材、木料、板材和玻璃等,尽可能保护完整。根据实际情况,力求回收重复利用,做到建筑材料―建筑―建筑材料―新建筑的良性循环。综上所述,将建筑看成一个生态系统,以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为指导,意在寻求环境
8、、建筑和人三者之间的和谐统一。生态住宅建筑必须要关照人们的生活状态,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通过组织建筑内外空间中的各种物态因素,使物质、能源在建筑生态内部有秩序循环转换,利用自然条件和人工手段来创造一个有利于人们舒适、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