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深圳市耀华实验学校2017_2018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广东省深圳市耀华实验学校2017_2018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ID:32679338

大小:166.60 KB

页数:17页

时间:2019-02-14

广东省深圳市耀华实验学校2017_2018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_第1页
广东省深圳市耀华实验学校2017_2018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_第2页
广东省深圳市耀华实验学校2017_2018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_第3页
广东省深圳市耀华实验学校2017_2018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_第4页
广东省深圳市耀华实验学校2017_2018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_第5页
资源描述:

《广东省深圳市耀华实验学校2017_2018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2017-2018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高一(实验班)试题卷2018.6本试卷共4页,22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检查试卷与答题卷是否整洁无缺损,用黑色字迹签字笔在答题卷指定位置填写自己的班级、姓名、学号和座位号。2.选择题请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卷上对应的题目序号后,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不按要求填涂的,答案无效。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请注意每题答题空间,预先合理安排;如需改动,先划掉原來的答案,然后再写上

2、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卷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卷交冋。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每小题3分)以儒、释、道为主体要素构成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深邃容智,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哲学智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主体人格意识下的积极入世、主体价值追求下的批判自省、主客体和谐关系下的大同情怀等哲学性格,深刻地凸显出屮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独特的性格气节所在、精神魂魄所系,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是人类文明的生存智慧。传统哲学对主体的

3、尊重和认知,深刻反映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主体人格的实现上。主体的人格性,必然表现为主体对自身存在意义的主动追问,对主体功能发挥的自觉追求。比如儒家的“内圣外王”“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圣人与我同类”''人皆可以为尧舜”“知行合一”等等,都是这种主体人格的集中体现。经世致用的圣贤人格,为几千年来的中国人树立了一种理想人格模型。这种理想状态或许很难达致,却可以不断追求。这种追求,体现在哲学上就是主体人格意识的不断觉醒的过程,体现在实践中则是进取精神在积极入世屮高扬的过程,进而最终实现主体人格的动态完善和社会的不断发展

4、。传统哲学的认知意识体现在传统文化中是深厚的口省口律和强烈的批判精神。孔子的“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曾子的“吾日三省吾身”,孟子的“自反”“反求诸己”,庄子的“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等等,都是儒道对自我本体的认知和探求,这种探求进而体现为对行为和规范的自省,对品德与学识的白觉。传统文化致力于对社会文明进程中人性木真丧失的批判,致力于对生活世界进步而意义世界蜕变的批判,追问“我是谁、我从哪里來,我到哪里去”三大哲学终极命题,不断批判“小我”,成就“大我”;不断批判“自我”,成就“本我”;探求实现“本我”“真我”“大我”之终极路径。主体与

5、客体在认知上的和谐、在相处中的交融,则是中国传统哲学孜孜以求的目标。主体与客体不是尖锐对立的两极,不是非此即彼的对立存在,而是一种“和”的“存在”和“存续”。五千多年历史的中华文明,始终流淌着和平、包容、尊重、和谐的文化血液,是“和”的哲学理念的深刻反映,充满了高度的哲学本体性。这种“和”,从微观的个体层面而言,是一种“以和为贵”“君子和而不同”的修身立德志向,体现在宏观层面的国与国之间,是追求“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大同情怀。(摘编自黄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哲学性格》)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6、)(3分)A.“圣人与我同类”体现一种主体人格,追求自身存在意义、主体功能的自觉发挥。B.经世致用的圣贤人格在实践中体现为积极进取和动态完善,虽不能至,心神往之。C.自省意识和批判精神旨在批判“小我”“自我”,努力实现“本我”“真我”“大我”。D.“和”是高度的哲学本体性理念,使中华文明从人与人的“和”发展为国与国的“和”。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用总分结构,分析论证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主体人格意识下的哲学性格。B.文章以各家言论为依据,来论证入世、批判、和谐这三种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性格。C.文章在

7、论证分析中华文化的哲学性格,彰显出这种哲学性格对个人和社会发展的意义。D.关于“和”的哲学理念,文章最后一段强调了个人修身立德和国与国之间的大同情怀。3.对于“中华民族哲学性格”,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以儒、释、道为核心的传统文化形成了积极入世、批判自省、“和”等民族哲学性格。B.主体人格特质可以有效激发主体的经世致用精神,让人们为当下和时代更好地服务。C.批判自省性格可以有助于培育出成就“本我”的自省认知和成就“大我”的道德律令。A.先“积极入世”、再“批判自省”、最后达成“大同情怀”,层层递进,逻辑严密。(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8、(本题共3小题,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帮哭曹文轩这地方的帮哭风曾一度衰竭,这几年,又慢慢兴盛起来。办丧事的人家,总想把丧事办好。这丧事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