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弯孢霉叶斑病发生流行原因和防治对策

玉米弯孢霉叶斑病发生流行原因和防治对策

ID:32649118

大小:57.2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2-14

玉米弯孢霉叶斑病发生流行原因和防治对策_第1页
玉米弯孢霉叶斑病发生流行原因和防治对策_第2页
玉米弯孢霉叶斑病发生流行原因和防治对策_第3页
玉米弯孢霉叶斑病发生流行原因和防治对策_第4页
玉米弯孢霉叶斑病发生流行原因和防治对策_第5页
资源描述:

《玉米弯孢霉叶斑病发生流行原因和防治对策》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玉米弯胞霉叶斑病发生流行原因和防治对策[摘要]玉米弯胞霉叶斑病在本地发生面积大,为害程度重,是影响本地玉米产量的重要病害,其发生流行的原因是玉米主栽品种的抗病性差,病原菌积累量大,气候条件适宜,农民防病意识弱,栽培管理措施失当,盲目引种等,笔者据此提出相应的防治对策。[关键词]玉米弯胞霉叶斑病发生流行原因防治对策本地位于黄淮海平原地带,耕地面积124万667m2,常年播种夏玉米95万667m2o玉米是本地主要粮食作物之一,玉米弯胞霉叶斑病是影响本地玉米产量的重要病害之一。该病主要为害玉米的叶片,有时也侵染叶

2、鞘和苞叶。发生期在玉米生育中后期,病斑也多在玉米9〜13叶期开始出现,发生高峰期在玉米抽雄至灌浆期,发病初期病斑多发生在中、下部叶片,后逐渐向上蔓延,严重时叶片布满病斑,叶片自下往上相继干枯,提早枯死,果穗变小,结实率降低,籽粒不饱满,导致产量损失,一般减产20〜30%,严重时可减产50%以上。近年来,玉米弯胞霉叶斑病在本地发生流行逐渐加重,并造成较大的损失。特别是在其生产过程中,主要栽培品种的抗病性差,加之气候条件适宜,病原菌大量积累,农民防病意识弱,大量从外地调种等原因加剧了玉米弯胞霉叶斑病传播、蔓延,

3、导致了玉米弯胞霉叶斑病的发生流行。一、加重流行原因1.玉米主栽品种的抗病性差本地目前生产上的当家品种大部分为老品种,由于种植年限较长,抗病性逐渐减弱,虽然也种植一部分新品种,但不占比例。品种抗病性的减弱甚至丧失,是玉米弯砲霉叶斑病流行的主要原因之一。2.病原菌积累量大玉米弯砲霉叶斑病病原菌能在土壤和植物叶面安全存活,以菌丝体或分生胞子在病残体组织越冬。由于本地种玉米多年来一直是免耕铁茬播种,大多数农民耕作粗放,加之本地种植夏玉米面积大,种植面积占整个夏种作物面积的80%左右,很少实施轮作或间作、套种,农民收

4、获后习惯将玉米秸秆堆放在地里,再加上近年来推广大面积秸秆还田,遗留在田间未经高温腐熟的病残体成为来年发病的主要初侵染源,病原菌大量积累,在适合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迅速繁殖、扩散蔓延和传播为害,导致大面积流行发病。3.气候条件适宜本地属北亚热带与暖湿带过渡气候地带,干、雨季分明。在夏玉米生产的关键时期6〜8月高温、多雨,空气湿度大,日照不足,高温、高湿使病害迅速发展,并严重流行。而近年冬季气温在逐年增高,形成暖冬天气,也有利于病菌的越冬和繁殖。4•农民防病意识弱由于夏玉米是夏播秋收,生长期处于高温、高湿季节,

5、且目前农户科技种田水平不高,往往疏忽管理,夏玉米田耕作管理粗放,加上种植作物单一,轮作、间作、套种面积少。同时,农民的防病意识弱,特别是夏玉米生长中后期农民根本没有防治的习惯,防治技术不够普及,农户未很好地掌握正确的防治方法。防治缺乏有效性,使玉米弯胞霉叶斑病发生面积不断扩大,发生程度不断加重。5•栽培管理措施失当近几年,大面积推广种植的玉米,均属于高秆、高产、中大穗型品种,植株叶片数多在14片以上,需大水、大肥,栽培管理措施必须跟上。但是,本地相当多地方还沿袭“一炮轰”的施肥老方法,盲目施肥,栽培管理不当

6、,玉米苗中、后期缺肥,导致玉米开花授粉期脱肥,长势弱,抗病力较低。6.盲目引种本地目前大面积种植的玉米品种,绝大多数是从外地引种调进,未经试验、示范即盲目推广种植,有悖于"试验、示范、推广”的农作物新品种推广原则,这也是导致玉米弯鞄霉叶斑病发生流行的重要原因之一。二、防治对策根据“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玉米弯胞霉叶斑病应着重以选用和推广种植抗(耐)病品种,科学栽培,加强管理为基础,本着“病害早治”的原则,采用物理防治、生物防治与化学防治相结合的综合防治策略,达到控制为害的目的。1.选用和推广抗病良

7、种选用和推广抗病良种是防治该病的根本措施,基层农技推广部门应组织、指导推广良种及其配套的高产栽培技术。引进种植的玉米良种一定要通过县级以上"农作物种子质量管理站”检验后,才能推广种植。种子经营单位或种子经营户,不能盲目引种,私自乱调乱运。特别是从外地引种,一定要遵循“先试验、示范,再推广”的原则。种子部门要针对本地条件,进行品种种植布局区划,做好品种定向工作。试验、示范、鉴定出2〜3个搭配品种进行推广,扭转各乡(镇)当前推广玉米新品种“各自为阵”、“各取所好”的格局,改变当前本地玉米品种“多、乱、杂”的局面

8、。笔者在对本地经过近2〜3年种植面积比较大的10多个玉米品种的田间调查表明,杂交玉米品种如蠡玉35、郑单958、先玉335、蠡玉16等对玉米弯砲霉叶斑病的抗性较强,且高产、优质、可因地制宜,大力推广。2.消灭病源在秋收后,凡发生过玉米弯砲霉叶斑病的地块要做到:2.1清洁田园,玉米收获后,及时清理带病的玉米秸秆、叶片、苞叶等,实行集中焚烧或深埋,减少初浸染来源。2.2若要用带病玉米秸秆作泯肥或用于牛、猪圈填栏泯粪,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